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批判地继承了春秋时代的思潮,以“仁”为核心。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将得到人民的拥护。孔子不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力图维护濒手瓦解的周礼,提倡“克己复礼”,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论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据甘筱青、文师华《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整理

材料二中唐时期,韩愈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孔孟以降,儒学正在衰落,发觉当时与佛老的竞争,面临着深刻危机。是故,韩愈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当务之急。韩愈认为通过复兴道统,即可恢复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促使当时纷乱局势,得以全国统一,复兴王朝。

——摘编自李世伟《论韩愈尊儒排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背景。
2022-11-11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恢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孟子说:“人无有不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三: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问题怎样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2-11-0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视,所以他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它每篇分上、下,约35000字,一共260章。

材料二   实际上汉代人在心目中已经把《孟子》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K尔雅》各置博士,其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盂昶令人楷书十ー经并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ー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从此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子》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孟子的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并指出孟子传播儒学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在中国古代地位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
2021-11-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不尽相同。周公认为,上天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变化,而且主宰着王朝的更替。孔子认为,人在敬天畏命的同时,应该顺应上天的安排。自身通过学习提升修养以达到知天命,并将“仁”内化于自我当中,形成个人的本性。孟子认为,天道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天和人的关系,就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庄子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道通为一”,只要顺其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天与人就自然地成为一体。

——摘编自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材料二   西方自然观试图去搞清楚“造物主”创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因此借助“科学”来探讨自然。“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理智。伽利略认为“宇宙之书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符号是三角形、圆以及其他几何图形,没有它们的帮助,人们一个字也读不懂;没有它们,人们就只能在黑暗的迷宫中瞎逛”。牛顿指出自然的运行遵循的是数学原理,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普遍科学的形式是数学”的观点,自然被界定为“从量上组织起来的运动物体的整体”。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现代自然观的生物学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在人类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自然界。

——摘编自杨锐《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观的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自然观上,中西方有哪些相同之处。
2022-06-2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脉和中心,它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少数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华民族,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异文化传入而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故中华民族能不断吸收少数民族,而中华文化亦能不断吸收异文化……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和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影响。
6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三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问题怎样的看法?孟子是怎样发展孔子“仁”的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王杰《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材料二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即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还主张“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同时要求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摘编自《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具体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式)

“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中天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明清进步思想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唯物论思想
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概况材料一中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摘编自李贽《藏书》《焚书》


(3)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4)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