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9 道试题
1 .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
2020-11-20更新 | 328次组卷 | 100卷引用:2015届陕西西安第一中学高三大练习(一)文综历史试卷
3 .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共同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4)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 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不同的治国理念
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2020-11-17更新 | 298次组卷 | 3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0-11-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本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下关于两者思想的区别正确的是(  )
①政治上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②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老子的哲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孔子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2020-11-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高新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11-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高新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以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先秦这一学派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鲜明的人文关怀光芒,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多个维度,这些人文思想又以身体健康、精神自由中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的。以下各项主张中与这二学派相符的是
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C.法不阿费,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