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是一个上与下俱困的时代。上面,是“一祖之法无不蔽”;下面,是“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山中之民,有白莲教、天地会的投影,也包括对时代不满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挣扎抗争中寻求出路。这些议论深刻地勾勒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貌,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找不到出路的悲哀。随着旧王朝行将走向自己的尽头,中国又面临着一个周期性的改朝换代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最终并没有实现。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改变了轨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八十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并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的。为什么说“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
2022-03-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 ,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
(2)材料三中结合所学,“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是在什么时期被请到中国来的?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新特点?
(3)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其历程有何特点?
2020-05-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注:冯桂芬改良主义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张靖达公奏议》

材料三 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宝文集》


(1)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及趋势。
2018-11-04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并在交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2018-05-0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与西方在思想、科学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又在近代史上出现变化。

材料一   中国与英国科学家人数比较统计表(16——18世纪)

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
中国91051004
英国210128712

——摘自任玉凤《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英科学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

2017-12-15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洋务运动大事年表

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1865年李鸿章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1872—1881年120名学童分四批留洋
1872年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
1888年清政府成立北洋水师
1890年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远,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材料三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

——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筹划海防决策。
(3)材料三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2019-06-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及共同结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发动的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2022-12-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陵机器制造局 摄于1872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我在乡间第一次听到陈独秀的名字,也第一次接触到胡适的白话诗。最先是白话代文言而成为雅俗共享的文字媒介,这是胡适首倡而得到陈独秀的有力响应所造成的,即所谓“文学革命”。其次则是陈、胡及其他同辈学人通过《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和北京大的讲堂不断地攻击旧礼教、传播新思想,终于激起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热情。

——摘编自《余英时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片中企业的性质和创办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文献体现的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