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

国家煤炭系统石油系统天然气系统
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
英国1560年之前1619年
(49.1%)
19261971年
(48.5%)
1970未完成
1973年(11.1%)
美国1850年前1885年
(50%)
1910年前1950年
(38.4%)
1925年未完成
1973年(30.1%)
德国1815年1853年
(49.6%)
1954年1972年
(46.1%)
1971年未完成
1973年(8.7%)
(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1978~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由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4.6亿标准煤,增长了4.3倍。据统计,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2亿吨,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费的68.7%,而石油天然气仅占24%。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

——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西方国家能源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并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工作,尤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邻近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10月,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访问。此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纷纷来中国访问。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进行访问演出。1958年,中国成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形成了对文化集中管理体制。至1958年年底,中国有59个艺术表演团体到49个国家访问演出,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重大成果。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外交不仅依靠官方渠道。各部门、各地方也参与进来。文化部(今文旅部)与经贸和旅游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交流的品类日益增多,艺术展览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水平。1978 年8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与邓小平会面。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双方在翻译、出版和版权方面的合作也始于该时期。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项目都超过300个。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的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文化外交的认识。
23-24高三上·河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是1952年至2020年新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这一时期(%)(     
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B.第一产业丧失基础地位
C.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23-01-13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84年,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制度开始松动。这一规定(     
A.深化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结束了城乡二元体制
C.利于增强社会生机和活力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不同时代的青年媒体形象的整理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塑造的几种具有典型身份的青年形象的变迁状况。


——摘编自王晓焘《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与变迁——基于<中国青年>杂志的》内容分析(1980-200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外选取一种具有典型身份的青年形象,在答题卡上描绘出其变迁图,并说明其所反映的社会变化情况。(要求:只需描绘出所选取青年形象的大概变迁轨迹;说明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022-06-21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解读下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我国城乡居民1985~2002年(部分)消费支出(单位:%)
消费支出种类
(部分)
1985年1997年2002年
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
衣着9.6514.566.7712.455.729.8
居住18.234.7914.428.5716.3610.35
家庭设备用品5.18.65.287.574.386.45
服务性消费8.7312.7916.3520.5624.1532.47
(注:服务性消费包括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
A.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B.农村发展速度大幅落后于城市
C.改革开放促进民众消费升级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大变局,是指一个长时期的跨度,发生重要的影响巨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百年大变局,要有历史的眼光,有大视野,有谋略。“大变局”从范畴方面说,可分为全球之变与中国之变;从领域方面说,可分为政治之变、经济之变与社会之变。20世纪是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大变局都是前所未有的。总的特点是:在世界秩序方面,世界建立了基本的国际关系秩序规则;在经济发展方面,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摘编自张蕴岭主编《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的世界大变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5-31更新 | 440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三9月起点备考卷(三)历史试题
8 . 【汉正街的兴衰】汉正街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名号取自古汉口之正街,是“汉派”商业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材料1 1979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并以减免税收、不收或少收管理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个体工商户到汉正街经营小商品。同年9月,103位个体经营户开始在汉正街持证摆摊,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一炮而红”。汉正街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我国小商品市场的燎原之势。带动了流通领域改革步步深入,城市改革层层推进。40年来,汉正街从最初103位个体户,到如今商户数以万计;从只能单一经营小百货,到如今所售商品涉及10多个专业大类30多万个品种:从创业之初的一条千米窄街,到如今的现代商贸区。近40年来,汉正街的商户在变,环境在变,经营模式在变,但在商言义、义字当先的经营理念没有变,勤奋、诚信的汉正街基因没有变。汉正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风向标”,也由此成就了“天下第一街”。

——摘编自《武汉汉正街是如何成为“商品流通改革第一街”的》

材料2 进入新世纪,汉正街慢慢开始显露疲态,交易额从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降到第七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5万人,繁忙的物流造成整个城市的交通不畅。再加上其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隐患日益明显。群众强烈不满……“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2010年武汉市政府决定投入400亿元实施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工程。汉正街将规划为世界级滨水旅游商贸区(简称TBD),做到“四个转变”:由个体户变企业;由批发市场变成现代商城;由现场、现金、现货的“老三现”变“新三现”,即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现代化的商贸一体和现代化的远程批发;汉正街文化由概念变实在的元素,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复原明清风貌。古老的汉正街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以更高的品质服务于全国民众。

——摘编自《武汉汉正街:演绎“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


(1)根据材料1,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汉正街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正街的搬迁改造原因,并分析其搬迁改造体现了哪些发展观念?
2022-05-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它也检验了改革开放十年的成果。为办好亚运会,全国数千万人慷慨解囊,共捐款2.7亿元,占全部投入的1\10;体育总局也突破观念束缚发行体育奖券即体育彩票的前身,人们踊跃认购达4.3亿元。北京亚运会的成功鼓舞了全国人民以百倍信心投入经济建设中。这表明(       
A.扩大开放成为全民共识B.市场经济激发群众热情
C.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D.重大活动展示时代精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就业制度。随着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增长,单一的计划就业制度就显现出其僵化和局限性。据统计,到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达到1500万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为缓解就业严峻形势, 1980年8月, 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并提出具体措施:一、扶持兴办各种类型、自负盈亏的合作社和合作小组。二、有条件的国营企业支持待业青年办合作社。 三、发展以知青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厂队和农工商联合企业。四、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五、某些行业或工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革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六、改革中等教育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七、建立劳务服务公司。八解决安置就业经费。从1979年到1985年 ,新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400万人,失业率由1979年的5.4%下降到1985年的1.8%。

——摘编自吴绮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和劳动力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