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ROQTI :uId: ROQTI   …部分水稻品系的花粉育性会受到温度影响,低温时花粉败育,高温时育性正常,将其应用在杂交育种上可大大简化育种流程。
(1)水稻具有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授粉。将雄性不育系应用在育种中,其优点是能免去杂交过程中的________步骤。
(2)品系1是一种雄性不育系,品系2、3、4育性正常。为研究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杂交实验:

①由杂交一结果可知,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若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则F2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通过基因型分析发现品系3、4与品系1的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B基因是不同的等位类型,品系3的B基因用B3表示。根据杂交二中的信息可知,F1能够在________温度范围内自交获得F2,F2在22℃的育性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32℃时的育性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
(3)上述品系1×品系4杂交后代在任何温度条件下均为雄性不育,将这一现象称为杂合雄性不育,能够应用在杂交育种过程中而不受温度条件限制。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了遗传组成与品系4基本相同的雄性不育系B1B4,过程如图2虚框所示。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每年都需要回交并进行筛选。因此研究者借助品系3的育性特点进行了改良,过程如图2.请你完善图2中育种步骤,并说明育种方案改进后不需要每年筛选的理由⑤________

昨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生物试题
2 . 荠菜蒴果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形两种,纯合三角形和纯合卵形杂交,F1均为三角形,F1自交后代为三角形和卵形,如图1,且比例为15:1,图2为基因作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果形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F2三角形蒴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C.F2三角形蒴果自由交配多代,T1的基因频率会逐代升高
D.图2中基因T1和基因T2的产物作用可能相同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生物试题
3 . 家蚕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体色有黄体和透明体(A/a),蚕丝颜色有彩色和白色(B/b),且两对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一只黄体蚕丝彩色雌蚕与一只纯合透明体蚕丝白色雄蚕杂交,F1为黄体蚕丝白色和透明体蚕丝白色个体,F1黄体蚕丝白色个体与透明体蚕丝白色个体自由交配,F2中黄体蚕丝白色(♂):透明体蚕丝白色(♂):黄体蚕丝彩色(♀):透明体蚕丝白色(♀)=1:1:1:1。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体对透明体为显性,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只考虑蚕丝颜色,则亲本中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
C.若F2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会出现黄体:透明体=9:7
D.若F2中的黄体雌蚕与透明体雄蚕杂交,则子代均为蚕丝白色
4 . 水稻是两性植株,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都能开花,但开花的起始时间影响其最终产量。科研人员筛选得到在长日照下晚开花的突变体M,并对该突变体M进行了相关研究。
(1)在长日照条件下,野生型水稻正常开花,已知正常开花和晚开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将突变体M与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实验,F1都表现为正常开花,F2出现1/4晚开花。控制开花的基因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将F2中正常开花的水稻自交,F3中正常开花:晚开花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2)水稻的染色体上有简单重复序列SSR(如:GAGAG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因此SSR技术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先提取不同水稻个体的DNA,再对9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进行PCR扩增并电泳分析,结果如下图。若控制晚开花的基因在9号染色体上,推测F2中晚开花个体SSR扩增结果,请下图中画出4、5、41号个体的电泳条带______

注:1号:野生型;2号:突变体M;3号:F1;4-41号:F2中的晚开花个体
若控制晚开花的基因不在9号染色体上,则F2中晚开花个体SSR扩增结果有______种类型,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
(3)感染病毒也会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水稻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水稻,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品种水稻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亲本组合F1F2
抗病易感抗病易感
实验一甲×易感018111348
实验二乙×易感15027681
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性,EMS诱变后,非入选水稻植株可能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____________性性状。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
①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预期二:若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
2024-05-13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一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鱼类存在不同品种间杂交现象,科学家基于此利用锦鲤和团头鲂进行远缘杂交培育新品种,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纯合雌性白眼锦鲤和纯合雄性蓝眼团头鲂杂交,F1为白眼锦鲫,将F1锦鲫雌雄交配,F2中白眼与蓝眼的比值为15:1。可推测锦鲤与团头鲂存在高度同源的染色体,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可_____________,且控制锦鲤和团头鲂眼色的基因可_____________,眼色的表型与相关基因的显隐性控制关系是____________
(2)在重复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核仁显性现象,即远缘杂交的后代中只有一个亲本的基因组表达,后代性状随机与染色体来自父母中的一方相同。若在群体中,核仁显性使后代与父本性状相同的概率为50%,则F1中锦卿与图中雌核发育锦鲤眼色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F2的眼色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控制鱼类尾鳍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单尾鳍(Xw)。团头鲂中发现了其等位基因Xe,表现为双尾鳍。科学家用纯合雌性单尾鳍锦鲤和纯合雄性双尾鳍团头鲂进行了杂交实验。F1中雌性双尾鳍锦鲫:雄性单尾鳍锦鲫=1:1。
①据此分析,双尾鳍为_____________性状,且_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核仁显性现象。
②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个异常组,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亲本团头鲂中的Xe基因断裂后移接到Y染色体上,且异常的性染色体的活性不受影响。则该异常组F1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
③双尾鳍雄性金鱼更具有观赏性,为获得稳定遗传的双尾鳍雄性金鱼,可将上述异常组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的个体作为父本,再从正常组的F1中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个体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6 . 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已知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见下表。
实验亲本F1F2
1P1×P3黑喙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2P2×P3灰羽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_____
(2)为探究M/m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P1和P3的M/m基因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下图1和图2.由此推测M基因发生了碱基的_____而突变为m,导致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_____,最终使黑色素无法合成。

(3)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种。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_____,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_____
(4)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交叉互换)。
调查方案:对_____(填“实验一”或“实验二”或“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2个体进行调查统计。
结果分析:若F2_____(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7 . 下图为白花三叶草叶片细胞内氰化物代谢途径,欲探究控制氰化物合成的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现用两种叶片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杂交,F1叶片中均含氰,F1自交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叶片细胞中的D、H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
B.推测F2叶片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或1/4
C.推测F2中叶片含氰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1种或4种
D.若F2中含氰个体占9/16,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8 . 在遗传学实验中,常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用玉米粉、蔗糖、酵母粉、琼脂、苯甲酸、95%酒精、乙酸制成固体培养基培养果蝇,成蝇羽化后10~12h即开始交配。果蝇灰体和黑檀体由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长翅和小翅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直刚毛和焦刚毛由一对等位基因(Sn/sn)控制。不考虑XY同源区间,为了研究其遗传特点,团队利用纯种果蝇为亲本进行相关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常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原因_____(至少写2点),培养基移入果蝇时要检查培养基硬度,若培养基过硬果蝇幼虫无法爬出会闷死,实验过程中根据培养基的硬度滴加适量酵母菌液,目的是使培养基中养分充分发酵并使之_____。待幼虫长出后移出亲本,待幼虫羽化后_____h内将子代果蝇麻醉、挑选后移入新的培养基进行遗传实验。
(2)根据表1数据分析,灰体/黑檀体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长翅/小翅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根据表2数据分析,长翅/小翅基因和直刚毛/焦刚毛基因_____(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_____
(3)表1中,F2代雌蝇中杂合子所占比例理论值为_____,将表1中灰体长翅雌雄果蝇挑出并让它们随机交配,F3代中黑檀体长翅雄蝇所占比例理论值为_____
(4)果蝇2号染色体有一个显性突变基因B控制星状眼,该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野生型正常眼b),在上图F1中发现有两只星状眼直刚毛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子代中雄果蝇表现型及其比例理论值为_____
2024-03-01更新 | 4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9 . 大麦的穗棱数(二棱、六棱)由A、a控制,有芒、无芒由B、b控制,有芒中的长芒、短芒由H、h控制,长芒中的钩芒、直芒由D、d控制。为了研究它们的遗传规律,以便多元化新品种大麦的选育,研究人员用纯系大麦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 A、a和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__,F2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F2二棱直芒麦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F2中二棱直芒麦和六棱钩芒麦相互杂交,子代中二棱钩芒麦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三亲本基因型是_______。请在答题卡对应图中标注F1的基因位置_____
(4)实验三中,F2二棱无芒麦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F2六棱钩芒麦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如果让F2中六棱钩芒麦自花传粉,后代中直芒麦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2024-01-28更新 | 6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10 . 家兔的毛色由一系列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复等位基因C、cch、ch、c分别控制全黑色、青紫蓝色、八黑和白化4种毛色,表达的优先级是(C>cch>ch>c。科研人员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以筛出青紫蓝色个体。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1

P:全黑色×全黑色→F1:全黑色:青紫蓝色=3:1

步骤2

F1中青紫蓝色雌雄兔自由交配→F2性状分离比为3:1

(1)全黑兔的基因型有____种,表中P基因型组合为____
(2)表中F2的表现型为____
(3)家兔毛的长度由一对等位基因M和m控制。让青紫蓝色短毛兔与白化长毛兔进行杂交得到F1,并在F1中继续进行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1所示:

①家兔毛长度性状中隐性性状为____
②图1的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用分数表示),F2中青紫蓝色兔自由交配的后代中出现青紫蓝色长毛兔的概率为____(用分数表示)。
③家兔毛的花斑和纯一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En和en控制。让纯合花斑短毛兔和纯合纯一色长毛兔杂交得到F1,再让F1与亲本纯一色长毛兔回交。实验过程如下图2所示:

a.由图2可推出F1花斑短毛兔中基因En和基因____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由图2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F1产生配子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____
已知:重组率=×100%,则F1产生配子时连锁基因间重组率为____
2024-01-26更新 | 6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