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庖丁解牛》)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            中:合乎B.技至此乎          盖:何,怎么
C.如土            委:卸落D.刀而藏之        善:好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臣刀十九年矣
A.多于南亩农夫B.且为奈何
C.句读不知D.蚓无爪牙
3.下列文学常识或语文活动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其中《侍坐》中的“端章甫”,是当时做小相时的礼仪服饰。
B.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共四折,其中第三折是由正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的一套曲子,全部由女主角正旦歌唱到底。
C.有同学为《庖丁解牛》中的成语制作卡片,上面写到“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形容缺乏整体观念”。
D.课本剧《鸿门宴》表演中,扮演樊哙的同学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扮演项羽的同学“按剑而跽”,询问“客何为者”,一时间气氛紧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为B.哀吾生之须臾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小学而大遗
5.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追求的东西是技术,超过天道了。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着重描写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声形逼真。
B.第二段用文惠君的感叹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C.选文将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
D.庄子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选文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闻陵降,上怒甚,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𫐓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材料二:

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一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

(王夫之《资治通鉴论》)

【注】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南明永历元年,抗清未果,隐居衡阳著书。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降而A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F污G而已H缁之素I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亲孝,亲,指父母双亲,事亲孝意思就是侍奉父母孝顺,古人重视孝,求贤于孝子之门。
B.北首,古代葬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北首争死敌,即意为舍生忘死地同敌人战斗。
C.暴于天下,暴同曝,意为显露,与成语暴跳如雷中的暴意思不同,这里的暴是脾气急躁的意思。
D.使使匈奴,使使意思是派遣使者,与《屈原列传》中“使使如秦受地”中的使使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解释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后,十分愤怒,其他大臣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纷纷指责李陵,但司马迁却为他仗义执言。
B.李绪投降之后曾为匈奴训练士兵,汉朝误以为这是李陵所为,族灭了李陵家族,李陵因此派人刺杀了李绪。
C.在王夫之看来,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时候裹挟私情,东汉的班固认为司马迁为人不够忠诚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D.王夫之认为李陵虽然有汉匈之间两面讨好的心思,但是匈奴却十分信任他,让他手握重兵,能够深入汉地同汉将对峙。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2)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在看待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上,司马迁、王夫之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如”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十        如:比如B.纵一苇之所        如:到
C.犹不        如:比得上D.倚叠               如:像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一日长乎尔
A.作《师说》贻之B.其无礼于晋
C.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神卜D.至丹荆卿为计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青青子衿,子衿,贤士,子是对男子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服装。
D.假此科敛丁口,丁口,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
A.秦人不暇自哀B.浴乎沂,风乎舞雩
C.蚓无爪牙之利D.臣之所好者道也
5.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B.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好伤心的?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好国家来推行礼制,(可是)他(子路)的话不谦让。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得小,那么谁能做得大呢?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他随和的性格特征。
B.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他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谦虚不够,自信有余。
C.冉有谦虚地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他彬彬有礼,根本原因是前面的“夫子哂之”。
D.曾皙没有直接“言志”,而是把自己的志向转化为一幅和乐美好的“沂水春风”画面。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聚天下之士,为之兴学,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

虔虽地旷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节选自王安石《虔州学记》)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

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之言改也,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者,则威之、屏之。此舜之学政也。

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节选自苏轼《南安军学记》)

【注】①引自《尚书》:舜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蔽陷[A]畔逃[B]不可与[C]有言[D]则挞之[E]以诲[F]其过[G]书之[H]以识其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指面向北,“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吾与”指等待我,两者句式相同。
B.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中的“以”词义不同。
C.封建,指一种分邦建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在所说的“封建专制”并不一样。
D.悛,指改、悔改。悛的这个意思还见于成语“怙恶不悛”和“革面悛心”。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为了应对他们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的情况,又设“政”加以管理。
B.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于学有所成的士人,要加以委任:对于道高德重的,不仅要任用,还要屈尊下问:对于犯错不改的,则要处以刑罚。
C.苏轼对“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理解与王安石不同。他认为舜整句话都在讲如何对待有错误的士人,若有罪之士改过,则可进用。
D.东汉士子积极论政,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改变了志向节操礼遇他们。三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2)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5.苏轼认为政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逐战》)

材料二:

太宗为元帅以击薛仁杲,相持于折城,深沟高垒者六十余日。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太宗按甲以挫之。贼粮尽,其将牟君才、梁胡郎来降。太宗谓诸将军曰:“彼气衰矣,吾当取之。”遣将军庞玉先阵于浅水原南以诱之,贼将宗罗睺并军来拒,玉军几败。既而太宗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罗望见,复回师相拒。太宗将骁骑数十入贼阵,于是王师表里齐奋。罗大溃,斩首数千级,投涧谷而死者不可胜计。太宗率骑二十余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惧,婴城自守。将夕,大军继至,四面合围。诘朝,仁杲请降。

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罗睺恃往年之胜,兼复养锐日久,见吾不出,意在轻。今喜吾出,悉兵来战,虽击破之,擒杀盖少。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且其兵众皆陇西人,一败披退,不及回顾,散归陇外,则折自虚,我军随而迫之,所以惧而降也。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也。”获贼兵精骑甚众,令薛仁杲兄弟及罗等领之。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法曰A凡从B勿怠C敌D人E或止F于路G则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指迫近,与《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
B.竟,指竟然,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的“相”意思不同。
D.及,指赶得上、比得上,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敌军败逃,不要急于追击,要先通过军旗是否整齐,鼓声是否协调等来判断真伪,再采取相应措施。
B.唐太宗率军与薛仁杲在折城相持多日,面对敌军精兵来犯,太宗高筑营垒,按兵不动来挫败敌军气势。
C.贼将因缺粮前来投降,唐太宗立即出击,与庞玉在浅水原里应外合,使宗罗全军溃败,死伤不计其数。
D.唐太宗获得贼寇很多精锐骑兵,仍令薛仁杲兄弟及贼帅宗罗等率领,太宗与他们游猎骑射完全没有隔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率骑二十余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惧,婴城自守。
(2)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5.简要说明太宗率轻骑“追奔逐北”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欲弦歌①,为三径资。”及得公田,亟命种,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括《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相累。”可谓亲切矣。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若萧统⑤、魏鹤山⑥诸公所称,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节选自袁宗道《读渊明传》)

【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③堕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④瞥脱,爽快。⑤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⑥魏鹤山即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大臣、理学家。著有《鹤山全集》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进行填涂。
渊明解印A而归B尚可执杖C耘丘D持钵E乞食F不至G有日性命I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欲弦歌”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中“聊”的含义相同。
B.“口体交相累”与“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中的“交”字含义不同。
C.“殊为过当”与“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中的“殊”字含义相同。
D.“见事是识”与“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中的“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口腹享受,四体安逸是人之常情,两者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作者认为,隐渊明得到公田,便种高粱以求一醉,这是陶渊明追求高洁的表现。
C.作者认为萧统、魏鹤山等对陶渊明的赞誉并不恰当,即便陶渊明自己也未必接受。
D.该文是一篇观点新颖、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作者也引古人之言佐证自己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
(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人孰无恶盗之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匿蔽者乃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一人以G首H则免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指怎么,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安”字词义不同。
B.“齐素多盗”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词义相同。
C.泥,指拘泥,与“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中的“泥”字词义相同。
D.“罪之”中的“罪”与“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日”词类活用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安潜发布公告,对那些举报盗贼的盗贼实施奖赏,免除其罪行。这就导致盗贼团伙之间互相猜疑,盗贼无处容身,纷纷出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B.李公择通过询问一名盗贼知道了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于是下令拆除窝藏盗贼人家的房子,让盗贼无处藏身,最终实现了治盗的目的。
C.盗贼起初非常害怕被捕获,此时,官府若匆忙抓捕,他们或拼死抗拒,或吓得躲藏起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
D.光武帝富有智慧,他下令规定,评价官吏治盗政绩的标准是以捕获盗贼的数量来确定的,而对官吏们除窝藏盗贼的其他行为一概不予以追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
(2)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5.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             中:符合
B.而江河             绝:隔断
C.善于物也          假:借助
D.圣心             备:具备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木受绳                    于其身也,耻师焉
B.吾尝终日思矣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C.假舟楫,非能水也          五六人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二段用“𫐓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日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结论。
C.第三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四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024-06-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茶陵县第二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模拟卷高二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箔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今王始诈病,及觉,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弃之而与更始。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文帝崩年四十有六,阅三年而吴王濞反。濞之令曰:寡人年六十有二。则其长于文帝也,十有三年。当文帝崩,濞年五十有九,亦几老矣。诈病不观,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文帝岂不知濞之不可销弭哉?赐以几杖而启衅无端,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赵、楚、四齐,庸劣无大志,濞不先,弗能自动。故文帝筹之已熟,而持之已定。文帝幸不即崩,坐待七国之瓦解,而折篝以收之。是谊与错之忧,文帝已忧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谊与错所能测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吴王:吴王刘濞,西汉七国之乱的发动者。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天子乃赦A吴B使者C归D之E而赐吴王F几杖G老H不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法不同。
B.闾里,指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平民聚居之处,文中与“茂材”相对,借指平民。
C.启衅,指挑起事端,其中的“启”与成语“不愤不启”中的“启”意思不同。
D.举,指兴起、发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时,吴太子前往长安朝见,却被皇太子杀害,面对送回的吴太子尸体,吴王十分生气,派人将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B.面对孝文帝的质问,吴王的使者坦然承认吴王是在装病,但他同时希望孝文帝不要继续深究此事,吴王只是担心被诛杀。
C.因为吴国境内有铜矿和盐矿,所以吴王并不向百姓征收赋税,遇到服徭役的事情,也总是要求平民出身的商人前往代替。
D.王夫之认为孝文帝深谋远虑,他对刘濞叛乱早有预料,并且想好了应对策略,但贾谊和晁错却未能揣测出孝文帝的想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
(2)诈病不观,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
5.司马迁和王夫之在文帝不诛吴王刘濞这件事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024-06-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减)

材料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②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③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④谅:小小的诚信。⑤自经:自缢。⑥归:藏钱的府库。⑦摄:兼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BC文公之余DE得为诸侯之盟FGH百有余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在材料一是“病危”,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疾”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B.“举”在材料一的意思是“推荐”,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词义不同。
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
D.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落后民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于管仲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
B.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人死后,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的结果却惊人地相似。
C.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
D.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且“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堪比齐桓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5.同为批评管仲,苏洵与孔子的批评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4-06-1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