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72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作品一

感事

唐·武瓘

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

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作品二

蝴蝶儿·蝴蝶儿

唐·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注]①阿娇:此泛指少女的小名。②无端:无故。

1.晖晖计划将作品一和作品二编入同一本选集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A.《诗词大观》B.《春光诗荟》C.《情诗小札》D.《蝴蝶诗萃》
2.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一中的“花开”和“花谢”形成对比。
B.作品一中的“蝶”和“燕”形成对比。
C.作品二中的“倚窗”和“和泪”形成对比。
D.作品二中的“蝴蝶”和“胭脂”形成对比。
3.两首作品都描写了蝴蝶的形象,但用意不同,请加以赏析。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节选自《雷雨》)

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人物心理。
2.选文中与周朴园有关的矛盾冲突有两组,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塑造周朴园形象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为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官军和叛军正在紧张对峙,作者深感忧虑。②勾漏令:勾漏在今广西,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勾漏令,帝许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烟尘”代指战争,而锦里处于干戈烟尘之外,点明当时的时局特点。
B.第二句写作者目之所及,江村一带散落着八九户人家,呈现出一派安宁静谧之象。
C.颔联写池塘中浮起小小荷叶、麦花随风飘落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其清新质朴。
D.诗人甘愿在此处定居终老,但做农民生活贫困,只能在他乡赊账谋生,艰难度日。
2.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充满了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默契(节选)

林斤澜

①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检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等。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路……这叫做默契

②三个人当中,韩姐来得最早。一九五八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

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她说: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

③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按她的秉性,本当发作发作,可又只能闷着,

不久闹了场病,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等她恢复康健,又带她上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那是锻炼思想的大学校。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奔走。她的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水利工程结束,大家还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决不半路撒手。好比早晨来的电话,水车缺个牙轮。百货根本不卖五金零件,商店也从不修理机器。可是生产队不往别处打电话,径直来找韩姐。听说有时候,有的队长为买点东西意见不合,也来韩姐这里告诉呢。

④韩姐又到哪里去找牙轮呢?生产资料门市部,没有。修理合作社,没法解决。她一点也不奇怪,要是眼面前办得到的,生产队还会来找她吗?又上建筑仓库绕了一转,紧跑紧赶,已经晌午了,这才有些着急起来。麦子浇不上返青水,少打多少粮食呀,她这里问那里打听,有人帮她出主意,说改装了电井的地方,作兴还有水车零件闲着。又打听什么地方新近改装,跑出去四十多里,可是人家的旧水车,已经处理了。又跑了十来里,才从刚卸下来的一个水车上,现拧下一个对口的牙轮来。

⑤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⑥一九六一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学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韩姐几次拉着手问她,也只说了个:头疼。

⑦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小孙没有家庭的牵挂,她们谈的是劳动,社会主义的劳动。不论是坐着写字,或是站着干活。站在车床跟前,或是柜台里边,都不分高低贵贱。她们谈的是前途,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有光荣前途,行行出状元……

⑧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进事迹,又很不容易。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替班站柜台,替班进货盘货,替班出车。替韩姐出车,又想着家里要盘货,搭给大聪一人太繁重,她一蹬一个劲,一身的汗水。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论家里独自盘了货呢,是大聪。可是里里外外,少得了这位蓝布衣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孙吗?

⑨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

⑩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挺拔利落,水葱一般。可是她的脑子里,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副对子: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

⑪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你看现在,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掸土开张的人。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

⑫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员将呢?目前好像还不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选她进城去参加售货技术比赛大会。这位初生之犊,竟只用了十八秒钟,把四个玻璃瓶捆扎牢固,还带有手提环,荣获第三名。可是高高兴兴往回走的时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钱,买了一双鹿皮扎花手套。这要在农村里戴出去,一不合用,二来也太显眼了。

⑬当天晚上,为了这十八秒钟的捆扎瓶子,也为了这九元多钱的扎花手套,三个人围在炉边,谈了小半夜。还听说最后又是三双筷子,一齐向又酸又辣的酸菜进攻一番,东厢房里好不热闹。

⑭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做默契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位人物“联袂”出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深意,旨在表现其团队精神,暗合主题“默契”。
B.第⑩自然段中出现的对联,符合大聪的中学毕业生的身份,也隐含着他屈心抑志的不甘。
C.韩姐费了许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最终找到了急需的牙轮,作者想要借此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
D.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之前的人生经历不同,但是到百货组工作时却有相同的经历,都经历了思想转变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的记叙章法井然,不蔓不枝,作者记叙韩姐思想转换前后始末,前因后果,滴水不漏。
B.围绕韩姐找牙轮这件事,叙写侧重于其行踪,一个动词接一个动词,节奏急促,塑造出了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刻画三位人物时,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共性”,但同时也不乏表现人物的“个性”,如大聪的爱美之心、生性慷慨等。
D.小说结尾用借代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三个人之间分工不同但密切配合,表现了同事之间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的愉悦和快乐的感受。
3.为什么说“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在整体上构思极为巧妙,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奉寄严大夫

杜甫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

不眠持汉节,何路出巴山。

小驿香醪嫩,重岩细菊斑。

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

【注】①宝应元年(762)六月,严武奉诏回京任京兆尹,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叛,被阻于剑南一带,九月仍未走出巴岭。当时作者避乱梓州,于九月九日写此诗奉寄。②汉节:汉天子所授符节,指持节使者。这里指严武。③香醪:美酒。④白云间:源于陶潜“《停云》,思亲友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愁思”指出了诗人此时的忧虑,当时剑南动乱不息,返家行途艰难,自己只好避乱梓州。
B.颔联以“不眠”的细节描写暗示严武此时的心理状态,以“持汉节”点明严武奉诏令回朝廷的使命。
C.颔联提出友人从何路走出巴山之问,既对应了上联“经时冒险艰”之实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D.杜甫这首诗和《客至》都借花和酒表达自己的心情,本诗中是秋菊美酒,而《客至》中是春花旧醅。
2.诗的最后两联表现诗人对严武的友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琳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曾读过汉末陈琳之文,今日于飘零中途经其墓,点题同时奠定感情基调。
B.颔联“应识我”“始怜君”既显诗人自负又含对墓主的同情,对比中透出无限感慨。
C.颈联虚实结合,眼前古坟破败寥落,远方铜雀台荒芜苍凉,暗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
D.本诗言简义丰,虽是凭吊古人陈琳,实为诗人自伤身世,寄寓遥深,堪称怀古佳作。
2.与陈琳对比,诗人倍感惆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与陈琳的不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逃驿?!

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

李善德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屋徒四壁,干净得紧。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条浅浅的脏水。

李善德坐在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这里发生逃驿,整条线路将会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和补给。

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分,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

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五月二十三日午时。

没过多久,李善德抬起头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绕行一段曲折山路,迂回离开山区,李善德斜靠在船舱里。他浑身酸疼得要死,只有嘴巴和胳膊还能勉强移动。小舟轻捷地在江水表面滑行着,顺流加上桨划,让它的速度变得惊人。几只夜游的水鸟反应不及,惊慌地拍动翅膀,才算堪堪避开船头。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干硬的麦馍,从船篷上抽下几根干草,充做算筹,在黑暗中飞速计算着。这一次荔枝转运,意料之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按照原计划,荔枝转运中枝节枯萎,将发生在抵达江陵之时。当地已经准备好了冰块和竹节。但刚才的计算表明,枝节枯萎很大可能会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他们只能用盐洗隔水之法坚持到江陵,再改换冰镇。岳州到江陵这段空窗期,对荔枝的新鲜程度将是致命打击。

李善德疲惫地闭上眼睛,山岳他可以翻越,但从哪里凭空变出冰块来啊?这道题,解不开,完了,完了……

在绝望和疲惫交迫之下,李善德的潜意识接管了身体,强制他进入了睡眠。李善德梦见自己走进一片林中,有桂树有荔枝树,他信手剥开一枚荔枝,却发现里面是一张陌生人的面孔。

他吓得把荔枝抛开,攀上桂树的高处。那桂树却越来越歪斜,低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在树下狞笑着抓着树干。李善德正要呼喊求饶,却发现不知何时夫人与女儿也在树头,紧紧抱住自己。女儿嚎啕大哭着,喊着阿爷阿爷。

本来他以为老虎不会爬树,暂时是安全的。可荔枝树的树根却猛然拱起来,把地面抬得越来越高,猛虎距离树顶越来越近。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无数魂魄呼啸而出,把整棵桂树和他们全家都淹没了。

他霍然醒来,挣扎着要起身,不防整个人咣当一声摔到船舱底部。这时桨手进来禀报,已快接近洞庭湖的入江口了,耳边哗哗的水声传来,他竟睡了足足快十二个时辰。

这噩梦实在离奇,不过随着神智复苏,梦里的细节正飞快地消退,一如烈日下的冰块。等等……李善德突然意识到什么。

对了,冰块。他想起来昏睡之前的那个大麻烦。也许是充足的睡眠让思考恢复了锐利,也许是噩梦带来的并不止于悚然。李善德突然看懂了最后一片残留梦境的真正解法。

桂树没有倒在地上,地面却在逼近桂树,那么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去找荔枝!原来我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啊……李善德顾不得感慨,赶紧拿起舆图,勾算起行程来。只要先赶到江陵,让他们把冰块反方向渡江运到岳州,应该刚刚能和转运队衔接上!   立刻换舟,我要去江陵!李善德挣扎着起身,对篷外喊起来。

五月二十四日卯时,一条江舟顺利抵达江陵城外的码头。码头的水手们都好奇地看过来,区区一条长鳅江舟,居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说溯流是要配备桨手不假,可这一条小船配三十个,你当这是龙舟啊!

李善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直奔转运使衙署而去。负责接待他的押舶监事态度恭谨,可一听说要派船把冰块送去岳州,便露出为难神色,只吸嚅道:可是,可是江上暑热,冰块不堪运啊。

李善德亲自来到冰窖门口,吩咐库丁们把四块叠压在一起,再用深井水泼在缝隙处。他一共动用了二十块,合并成五方。这五方搬运上船后,再次叠压,看上去犹如一座冰山似的,用三层稻草苫好。

监事有些心疼地唠叨说:即便如此,送到岳州只怕也剩不了多少了。李善德不动声色道:   我算过了,融剩下的,应该足够荔枝冰镇的用量。

可很快问题又来了。这条运冰船的吃水太深,必须要减重才能入江。李善德扫了他们一眼:这船上多少水手?

十五名。

减到五名。与行船无关的累赘一律拆掉!李善德的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

于是他们拆下了船篷,拆掉了半面甲板,连船头饰物和舷墙都没放过,还扔掉所有的补给。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了一个空壳。李善德目送着光秃秃的运冰船朝下游驶去,没有多做停留,继续北上。前面出了这么多状况,他更不敢掉以轻心,他已经失去太多,绝不能接受失败。

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有删改)

【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将岭南鲜荔枝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当日运抵京城。岭南距长安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威逼、家人哭喊、荔枝臭腐,梦中种种折射出李善德面对新鲜荔枝恐难按时进京这一危机而产生的压抑和恐惧心理。
B.区区一条小船上竟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既是李善德试图以盛大的官威压服低级官吏的职场心理使然,更是为情势所迫。
C.“全然不理这些眼光”“扫了他们一眼”“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这些体现了李善德冷静、坚定、果决的性格特征。
D.面对转运路上的各种变数,李善德化险为夷,将荔枝按时运抵长安,展现出精于筹划、严谨细致、随机应变等个人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加以文学想象,细致展现了人物艰难的处境与不懈的抗争,带给读者超越时空的审美感受。
B.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以转运新鲜荔枝为中心事件,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事件推进迅速,矛盾集中突出。
C.小说对话繁复婉曲,监事与李善德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延宕了叙事节奏,营造了紧张氛围。
D.小说以“一骑红尘”却未见“妃子笑”为结尾,形成一个开放性结局,李善德成功与否,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为凸显李善德的危急处境,小说是如何处理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的?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4.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在处理“小”和“大”的关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元】白朴①

丙午秋到维扬,途中值雨,甚怏然。

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红绶双衔,玉簪中断,苦难留恋。更黄花细雨,征鞍催上,青衫泪,一时溅。

回首孤城不见,黯秋空,去鸿一线。情缘未了,谁教重赋,春风人面?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旧曾行遍。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

【注】①这首词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6)八十一岁高龄的词人过扬州时所作。②红绶:绶带鸟。③谩:莫,不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序中“怏然”一词,与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怆然”一词,情感内涵一致。
B.“阳关”,曲名,即王维的《渭城曲》,向为离别之典故。词人来到送别的短亭,内心充满了别离的痛苦。
C.“青衫泪”借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指自己的悲苦之泪。如今八旬高龄又被命运夺走身边的伴侣,不由得悲痛交加,满腔热泪一时飞溅而出。
D.“斗草”“采香”都是古代民间游戏,此处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与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下阕是如何表现“恨”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①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大家觉得他疯疯癫癫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只是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蘸蘸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伊梅尔达出去工作。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一天晚上,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手指间搓着木屑。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后来,波普就发觉自己成了受欢迎的人了。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哈特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果不出哈特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亮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色。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阿姨。

“女人就这个德行,”哈特评论道,“她们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不是那个男人,是那幢新漆的房子,和屋里那套全新的家具。我敢跟你打赌,要是阿里马的那个男人也有新房子和新家具,她就不会跟波普回来。”

不过我不在乎哈特怎么说。我很高兴。又能看到波普早晨端着朗姆酒站在外面,用手指蘸蘸酒同熟人打招呼。我又能问他:“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并得到的那熟悉的回答:“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都生了他的气。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

一天,哈特看报纸后叫了起来,他把那标题拿给我们看: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他什么都偷,就连他装修房子用的油漆和刷子也是偷来的。

哈特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大家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可是,大家打心眼里佩服波普,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比我们谁都强。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守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

波普回来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他混得比哈特都强。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地做木匠活的情形,既表现了波普对诗意理想生活的追求,还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做铺垫。
B.“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像诗人;而众人却认为他懒散、傲慢、无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C.波普偷窃后,“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因为“我们”觉得,伊梅尔达只是为了新房子和新家具回到波普身边,波普不值得为了她犯罪。
D.小说中波普的诸多经历都是通过哈特道出。如哈特说:“他是去找他老婆了”、“这家伙准疯了”、“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语言充满童趣。如“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展现了儿童视角的独特趣味。
B.波普从阿里马回来后,“开始在夜间干活”,并且“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为下文波普偷窃的情节埋下伏笔。
C.小说在塑造波普的形象时有选择地记叙了波普人生的几件事。这种写法虽然失之清晰,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D.小说反复提及“没有名字的东西”,既揭示主题内涵,又反映波普的命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使得小说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文中①②两处展现了波普对“我”态度的转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有评论家认为“作者借用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子的视角发表评论和观点,而将自己更加成熟、更加透彻的看法隐藏起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整本书阅读-选择 | 较难(0.4) |
10 .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社会捆柴式的团体结构不同,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出同心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如“子不教,父之过”“德不孤,必有邻”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这种格局下的道德观念。
B.小说《祝福》中“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祝福时“拜的却只是限于男人”,并且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C.传统乡土社会不愿意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礼俗已经足以处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大到不能用礼俗调解,还是需要打官司解决的。
D.长老权力从社会继替中发生,它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而时势权力从社会变迁中发生,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并由此出现了能应对新环境并获得群众信任的“文化英雄”。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