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材料二:

李白的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大约在18岁时,他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20岁游成都,蜀中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27岁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从此以安陆为中心,开始他的干谒与漫游的生活。干谒失败之后,他西入长安求仕,结果是大失所望。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天宝三载以蜴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安史乱起,永王李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诏,出兵东南。李白以为报国的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而此时肃宗李亨以叛乱罪讨伐李璘。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上元三年(762)病逝,年62岁。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江上遨游写起,以木兰桨、沙桨舟、玉箫、金管、美酒等精美之物,描绘了一幅江上行乐图。
B.“仙人”两句用典,一述仙人子安驾鹤而去,一讲海边玩童有心捉鸥而不得,黄鹤、白鸥有象征义。
C.“屈平”两句运用对比,屈原因辞赋而名垂青史,楚王虽曾雄踞一方,但终将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D.“兴酣”两句看似在盛赞屈原,实则是借屈原褒扬自己,即杜甫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郭沫若认为该诗是李白晚年长流夜郎、遇赦返回江夏时所作。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郭沫若论断的合理性。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

冬天已近在咫尺,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他越冬的抱负并不算高,只要在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待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他诅咒那些以慈善名义对城镇穷苦人所设的布施。从慈善机构的手里接受任何一点好处,钱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须遭受精神上的屈辱来作为回报。对索比这样一位灵魂高傲的人来讲,是一种不可忍受的折磨。虽然法律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但至少不会过分地干涉正人君子的私事。

索比离开长凳。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他捡起一块鹅卵石,向商店橱窗的玻璃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扣微笑。

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官气急败坏地问道。

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索比说,多少带点嘲讽语气。

警察根本没把他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警察看到半条街外有个人正跑去赶一辆车,便挥舞着警棍追了上去。

索比心里十分憎恶,只得拖着脚步,走到了一个老远的地方。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剧。淑女们披着皮装,绅士们身着大衣,在这凛冽的严寒中欢天喜地地走来走去。索比在剧院门前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一个大模大样巡逻的警察。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尽各种伎俩来搅扰这苍穹。

警察旋转着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对着索比,向市民解释说:这是个耶鲁小子在庆祝胜利,他们同哈特福德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个大鹅蛋。声音是有点儿大,但不碍事。我们上峰有指示,让他们闹去吧。

索比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闹嚷。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吗?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便抵挡刺骨的寒风。

索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火头点烟。那人进店时,把绸伞靠在门边。索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漫不经心地退了出来。点烟人匆匆追了出来。

我的伞,他厉声道。

呵,是吗?索比冷笑说:好哇,那你为什么不叫警察呢?拐角那儿就站着一个哩。

当然罗,绸伞主人说,那是,噢,你知道有时会出现这类误会……我……要是这伞是你的,我希望你别见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厅捡的……要是你认出是你的,那么……我希望你别……

绸伞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开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搀扶一个身披夜礼服斗篷、头发金黄的高个子女人穿过横街,以免两条街之外驶来的街车会碰着她。

索比往东走,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

最后,索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索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索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索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1904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比对慈善机构深恶痛绝,他认为慈善布施是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的,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伪善。
B.索比常得过且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晰的规划,但年轻就是资本,他也有可能成为煊赫一时的人物。
C.索比轻微的犯罪行为,既能满足他的要求又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体现了底层人民苟活于世的狡黠。
D.索比的生活中也曾拥有家庭的温暖、纯真的友谊、懵懂的爱情、远大的志向,但当下他只有一条长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色幽默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索比为达到自己入狱过冬的可笑目的,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的滑稽剧情。
B.作者有意将索比放置于对比鲜明的环境之中,索比看得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但热闹都是他人的。
C.绸伞的前主人误认索比是绸伞的主人,作者着意描写其言语闪烁之态,折射出人物内心愧疚与不安。
D.小说语言看似轻松风趣,实则冷峻沉重,在无家可归的索比眼里布莱克韦尔岛监狱竟是好客的存在。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分析警察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4.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苦难与新生”,结合小说内容,从另一角度诠释“苦难”“新生”的内涵。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归   

郑思肖【注】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注】郑思肖,原名之因,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趙)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友人的形象和送别的地点,具有画面感,落满头发的白雪和烟水迷离的江面互相映衬,显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借“花落”点明送别时间,渲染失落、感伤的离别氛围;借“月明”劝慰友人,同时喻指两人肝胆相照。
C.一二联均未提及友人的性格节操以及千里归去的缘由,但从作者送别的深情厚谊,隐然可见这位朋友的高尚人格。
D.诗歌尾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在友人渐远渐隐之际,回眸凝望的怅惘之情和浓重的伤感,余味无穷。
2.简要赏析“凤凰”“麋鹿”两个意象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妻粉

庞泽云

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礅。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

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人多逼得手脚忙,两口子半天下来,裤裆里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饭靠火候,酒靠害,百样佳肴靠调料嘛!②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

咋绝?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

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一般的椒,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

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酽又鲜,可是,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不然,就当不了摊主。

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

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

如今的鲍大勺,是在怎样配调料?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③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

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

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来,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

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

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

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

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

多卖半天?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第二天还卖不卖了?

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

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

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

你呀,就是……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

不会品?袁老头儿会不会品?

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他不来,又咋样?

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

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

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

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

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④可是,这些人的脸,怎么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大勺的粉摊之所以只卖半天,是因为娃娃椒和雅鱼这些调料必需品的备料过程很费事。
B.鲍大勺视袁老头为知音,特意为他开设专座,这说明他非常在意顾客的用餐体验和评价。
C.鲍大勺不听妻子的劝告,执意不改变调料,体现了他不懂变通、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
D.小说通过写鲍大勺在社会变革后产生的经营困境,深刻揭示了传统手工艺发展中的问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只有”“参差不齐”“几把竹椅”“几个方凳”等突出了粉摊设的简陋,与下文食客盈门的盛况形成强烈反差。
B.句子②中的“绝”字,在下文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调料成分都是不易搞到的当地特产和珍品,二是配料比例极为讲究。
C.句子③借人们的传说为鲍大勺的配料过程增添了传奇色彩,同时也表现了鲍大勺为人的小气和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D.句子④中的疑问句,表现了鲍大勺对那十户农民的行为深感困惑的心理,感叹句则表现了鲍大勺对他们见利忘义的愤慨。
3.小说用了较多笔墨写袁老头和鲍大勺的婆娘,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班级开展针对这篇小说的续写方案讨论活动,同学们形成了甲乙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甲】鲍大勺最终依从婆娘的话,改变了夫妻粉的调料;【乙】鲍大勺继续坚持用原来的调料。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更好?请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琳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曾读过汉末陈琳之文,今日于飘零中途经其墓,点题同时奠定感情基调。
B.颔联“应识我”“始怜君”既显诗人自负又含对墓主的同情,对比中透出无限感慨。
C.颈联虚实结合,眼前古坟破败寥落,远方铜雀台荒芜苍凉,暗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
D.本诗言简义丰,虽是凭吊古人陈琳,实为诗人自伤身世,寄寓遥深,堪称怀古佳作。
2.与陈琳对比,诗人倍感惆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与陈琳的不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逃驿?!

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

李善德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屋徒四壁,干净得紧。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条浅浅的脏水。

李善德坐在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这里发生逃驿,整条线路将会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和补给。

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分,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

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五月二十三日午时。

没过多久,李善德抬起头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绕行一段曲折山路,迂回离开山区,李善德斜靠在船舱里。他浑身酸疼得要死,只有嘴巴和胳膊还能勉强移动。小舟轻捷地在江水表面滑行着,顺流加上桨划,让它的速度变得惊人。几只夜游的水鸟反应不及,惊慌地拍动翅膀,才算堪堪避开船头。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干硬的麦馍,从船篷上抽下几根干草,充做算筹,在黑暗中飞速计算着。这一次荔枝转运,意料之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按照原计划,荔枝转运中枝节枯萎,将发生在抵达江陵之时。当地已经准备好了冰块和竹节。但刚才的计算表明,枝节枯萎很大可能会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他们只能用盐洗隔水之法坚持到江陵,再改换冰镇。岳州到江陵这段空窗期,对荔枝的新鲜程度将是致命打击。

李善德疲惫地闭上眼睛,山岳他可以翻越,但从哪里凭空变出冰块来啊?这道题,解不开,完了,完了……

在绝望和疲惫交迫之下,李善德的潜意识接管了身体,强制他进入了睡眠。李善德梦见自己走进一片林中,有桂树有荔枝树,他信手剥开一枚荔枝,却发现里面是一张陌生人的面孔。

他吓得把荔枝抛开,攀上桂树的高处。那桂树却越来越歪斜,低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在树下狞笑着抓着树干。李善德正要呼喊求饶,却发现不知何时夫人与女儿也在树头,紧紧抱住自己。女儿嚎啕大哭着,喊着阿爷阿爷。

本来他以为老虎不会爬树,暂时是安全的。可荔枝树的树根却猛然拱起来,把地面抬得越来越高,猛虎距离树顶越来越近。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无数魂魄呼啸而出,把整棵桂树和他们全家都淹没了。

他霍然醒来,挣扎着要起身,不防整个人咣当一声摔到船舱底部。这时桨手进来禀报,已快接近洞庭湖的入江口了,耳边哗哗的水声传来,他竟睡了足足快十二个时辰。

这噩梦实在离奇,不过随着神智复苏,梦里的细节正飞快地消退,一如烈日下的冰块。等等……李善德突然意识到什么。

对了,冰块。他想起来昏睡之前的那个大麻烦。也许是充足的睡眠让思考恢复了锐利,也许是噩梦带来的并不止于悚然。李善德突然看懂了最后一片残留梦境的真正解法。

桂树没有倒在地上,地面却在逼近桂树,那么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去找荔枝!原来我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啊……李善德顾不得感慨,赶紧拿起舆图,勾算起行程来。只要先赶到江陵,让他们把冰块反方向渡江运到岳州,应该刚刚能和转运队衔接上!   立刻换舟,我要去江陵!李善德挣扎着起身,对篷外喊起来。

五月二十四日卯时,一条江舟顺利抵达江陵城外的码头。码头的水手们都好奇地看过来,区区一条长鳅江舟,居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说溯流是要配备桨手不假,可这一条小船配三十个,你当这是龙舟啊!

李善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直奔转运使衙署而去。负责接待他的押舶监事态度恭谨,可一听说要派船把冰块送去岳州,便露出为难神色,只吸嚅道:可是,可是江上暑热,冰块不堪运啊。

李善德亲自来到冰窖门口,吩咐库丁们把四块叠压在一起,再用深井水泼在缝隙处。他一共动用了二十块,合并成五方。这五方搬运上船后,再次叠压,看上去犹如一座冰山似的,用三层稻草苫好。

监事有些心疼地唠叨说:即便如此,送到岳州只怕也剩不了多少了。李善德不动声色道:   我算过了,融剩下的,应该足够荔枝冰镇的用量。

可很快问题又来了。这条运冰船的吃水太深,必须要减重才能入江。李善德扫了他们一眼:这船上多少水手?

十五名。

减到五名。与行船无关的累赘一律拆掉!李善德的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

于是他们拆下了船篷,拆掉了半面甲板,连船头饰物和舷墙都没放过,还扔掉所有的补给。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了一个空壳。李善德目送着光秃秃的运冰船朝下游驶去,没有多做停留,继续北上。前面出了这么多状况,他更不敢掉以轻心,他已经失去太多,绝不能接受失败。

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有删改)

【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将岭南鲜荔枝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当日运抵京城。岭南距长安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威逼、家人哭喊、荔枝臭腐,梦中种种折射出李善德面对新鲜荔枝恐难按时进京这一危机而产生的压抑和恐惧心理。
B.区区一条小船上竟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既是李善德试图以盛大的官威压服低级官吏的职场心理使然,更是为情势所迫。
C.“全然不理这些眼光”“扫了他们一眼”“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这些体现了李善德冷静、坚定、果决的性格特征。
D.面对转运路上的各种变数,李善德化险为夷,将荔枝按时运抵长安,展现出精于筹划、严谨细致、随机应变等个人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加以文学想象,细致展现了人物艰难的处境与不懈的抗争,带给读者超越时空的审美感受。
B.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以转运新鲜荔枝为中心事件,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事件推进迅速,矛盾集中突出。
C.小说对话繁复婉曲,监事与李善德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延宕了叙事节奏,营造了紧张氛围。
D.小说以“一骑红尘”却未见“妃子笑”为结尾,形成一个开放性结局,李善德成功与否,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为凸显李善德的危急处境,小说是如何处理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的?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4.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在处理“小”和“大”的关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门铃响起

[冰岛]布拉吉·奥拉夫松

今天是周四,一大早起我就坐在书桌旁。快到五点,天色逐渐昏暗起来,因为已近十一月末了。这时门铃响起——在一周当中的这个时间,居然有人来按我的门铃,这太反常了。 我从书桌旁站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已在桌旁连续坐了两三个小时。打开大门前,我依然怀着那个想法——每当我没指望会有什么人来访时,我总会这样想:

有人要来杀我。

门外站着个中年男子,穿着蓝色的连体冲锋衣,一见我便直奔主题,完全没有自我介绍或是打个简单的招呼。

你这儿有空瓶子吗?他问。

没有,不好意思,我这儿没有空瓶子。

他并不相信我,转身离开之前还盯着我看了一眼。我目送他离开:他手拿一个黑色的塑料袋,看起来像是装空瓶子用的。我自问,这种行为算不算是粗鲁:敲开人家的门,没有一句自我介绍或是简单问候,就直接讨要东西。我走进厨房,打算在重新坐回书桌之前找点喝的,门铃突然又响起来。我依然怀着那个想法:

来了。

打开房门后,我确信,这一次我是真的猜对了,因为按门铃的还是刚才那个人,那个跟我要空瓶子的男人。除了要来达成他原本的计划——杀掉我,他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又来敲门呢?

罐子有吗?他问。他要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承认我松了口气。

罐子是吗?稍等,我看一下。

我没有立刻离开大门,而是犹豫了一瞬,因为我担心自己被耍了或被骗了。 最好在我去——或者假装去——洗衣房察看有没有空罐子的同时,我能顺便把门关上。但不知为何,我没有这样做:就像我对自己说的,我向这位外来客屈服了。我再三请他稍等片刻,而在我进去的时候,就任由大门开着。 洗衣房在门厅内侧,再往里走才是厨房。这是公寓里唯一一个从两个方向都能进入的单元。

我知道我一个空罐子都没有。在我回答他的时候我就知道。但我还是翻了翻洗衣机旁的黑口袋,就是门口的男人拿的那种。我从里面掏出一块木板,我一直打算先拔掉上面的钉子,再把它扔进垃圾桶来着。我知道,这些钉子会扎坏木板碰到的一切东西。在我把木板掏出来的时候,口袋就被刮出一个洞。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回原处,生怕袋子被弄得更破,同时感到一股冷气从敞开的大门涌进公寓。难道是他进来了?他的眼神中隐藏了些什么?他穿着这件冲锋衣是要做什么?我想我知道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是他打算拿着这个袋子四处游走,就必须穿得暖一点才行。 因为人们是不会请他进屋的。我觉得那不大可能。 自从进到洗衣房后,我就再没听见男人的动静,也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他已经自己进了屋;但我感到冷意渐强,这一定是说明:外面的门开得更大了。任由房门敞开的时候总会这样。我看着挂在洗衣机上方的晾衣绳上的干燥衣物,它们已在这儿晾了好几天。我靠近门口,小心地向外看去。前方的门果然开得更大了。我竖起耳朵,想确认男人是否还在外面,然后我听到了他清嗓子的声音,还听到了他的袋子发出的细碎声响。我尽可能小心地将门虚掩起来,朝另一扇通向厨房的门踱去。

我听到街上传来汽车鸣笛的声音,司机一定是被人挡住了路,他的喇叭按个不停。我决定趁机把厨房门打开、溜进去。就在鸣笛声停止之前,我刚好将门关上。冰箱上的壁钟显示现在是五时十分。外面天色更黑了。我突然注意到水槽旁的桌子上放着一罐酸黄瓜,便试着回想,它是不是我方才找喝的东西时顺手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却记起我当时根本就没打开冰箱,因为门铃响了。

不知是因为窗外昏暗的天色,还是因为前厅敞开的大门,总之厨房里很冷。我把耳朵贴在通向洗衣房的门上,却什么都没听见,连街上的汽车交通声也没有。明明几瞬以前,街上的交通好像还很繁忙,而现在,街道似乎空空荡荡。侧耳贴门之时,我回想起一个叫劳鲁斯的亲戚,大家都叫他拉里,是我妈妈的叔叔。我想起四十年前的一天,他冲到我童年时的家,暴跳如雷,满口咒骂。那天,他给我们带了东西,两只购物袋里满满地装着他从货车司机朋友那里免费拿来的早餐麦片,他想把这些麦片给我们兄弟姐妹。他把麦片给了我们,虽然妈妈很不希望我们收下,因为这些麦片都是些陈年旧货。爸爸则对此没有意见,对于涉及这位亲戚的一切,爸爸都持这个态度。但麦片并非拉里后来愤怒离开的原因,而是那天晚上他喝得烂醉——这是妈妈说的。他喝光了自己所有的酒,就来跟我的父母讨他们的酒;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就在房间里等待,把耳朵贴在门上;我们等着拉里再向母亲大吼一次,骂她傻瓜、抠门;等着他说,他以后再也不会来我们家了。

你真是抠门到家了!在母亲朝他摔上门之前,他大声吼道。

这幅拉里的画面将我的思绪拉向了童年的另一幅画面:我十岁或者十一岁,挨家挨户地推销一本名为《动物保护》的杂志。可没有人愿意订阅。我又回想起另一段与推销有关的记忆:童年里的灰暗一天,我试着在雷克雅未克市中心卖报纸,大概就是我和朋友们结识《动物保护》的出版人的时候。

厨房里变得好冷。时钟显示五点二十分。 门厅里已很久都没传出任何动静。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个提袋子的男人溜进了屋里,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已放弃了等待,我也听不见街上车辆的声音。而后终于传来了一辆车的声音,要么是公交,要么是卡车,紧接着交通仿佛又恢复了正常;刚刚这条街道居然那样安静,真有些诡异。我却并没觉得暖和多少。好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到五点”“五时十分”“五点二十分”,小说多次提及具体时间,主要表明“我”对时间的敏感。
B.中年男子“完全没有自我介绍或是打个简单的招呼”“就直接讨要东西”,这让“我”感到冒犯。
C.当男子第二次按门铃时,“我”采用了缓兵之计,先稳住中年男子,自己则拖延时间,寻找机会逃脱。
D.“洗衣机上方的晾衣绳上的干燥衣物,它们已在这儿晾了好几天”这句话描绘了洗衣房的情景,侧面表明“我”此时的生活状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两次听到门铃,都“依然怀着那个想法”,运用反复手法,强调这一怪诞想法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而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
B.小说不仅没有明确交代“我”的身份和经历,而且中年男子最终如何也没有明确交代,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并没有明显、具体的情节冲突,但非常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刻画,主人公臆想了别人的动机和行为举止。
D.小说中多次写到天“冷”,可谓一语双关,既是指天气寒冷,照应了中年男子身穿连体冲锋衣的事实,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小说中“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说明。
4.小说插叙了“我”的童年经历,有何作用?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梅雨霁”“高柳乱蝉多”可知,词作写的是夏季的独有风光。
B.“小园台榭远池波”中的“远”字,将水面的涟漪写得更加幽深平静。
C.“枕冷簟凉”,表面是写外在环境的清冷,实际是写词人内心的寂寞愁苦。
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突出环境的清雅,下片最后两句描摹词人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绿色的皮肤,圆滚紧绷如一面鼓的肚子,都显示出丽贝卡体弱多病、忍饥挨饿的历史甚至要比自身的年龄更久远,然而食物端上来的时候她却任凭盘子搁在腿上尝也不尝。丽贝卡过了很久才融入家庭生活。她总是缩在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数天过去,她什么都不肯吃。谁都无法理解她居然没有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乌尔苏拉发现后,在院子里洒牛胆汁,往墙壁上涂辣椒油,相信用这些办法可以遏制她的恶习。然而丽贝卡在寻找泥土时显得异常狡黠机智。乌尔苏拉又将兑了大黄的橘汁让丽贝卡喝下,却遭到了她拼命反抗和污秽咒骂。无奈,乌尔苏拉在药物治疗外,加上了皮带抽打。永远无从确知,究竟是大黄或毒打,还是二者一起最终发挥了效用,总之几个星期后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逃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孤独》是墨西哥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他曾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B.乌尔苏拉用牛胆汁、辣椒油、大黄和皮带抽打对丽贝卡进行治疗,表明了她的野蛮、残暴。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小说中的失眠症是可以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是一个怪异、孤独、痛苦的形象,体现了“百年孤独”的主旨。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4.马尔克斯说“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请说说材料一中哪些“魔幻”情节对应着怎样的“现实”依据。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说着,只见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已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周瑞家的听了,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一下来他吃饭是个空子,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说着一齐下了炕,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周瑞家的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鸭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忽见周瑞家的笑嬉嬉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过这边屋里来。

只见门外鏊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凤姐儿笑道:“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凤姐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孰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删节)

1.下面加点词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贾(liǎn)        迤(wēi)       (jī)               雀无闻(yā)
B.红(xīng)       窣( xī)       (zhòu)          嬉(xī)
C.不知(shú)     声(bǐng)       着 (chēng)       (yī)
D.铜(zàn)        嘴 (zā)        珠(cuán)          头晕目(xuàn)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交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找到了周瑞家的,随后认识了平儿。通过刘姥姥等待凤姐时的诸多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认识了贾母、王夫人、黛玉、宝玉等人,串联了主要人物,刻画了其性格特征。比如夸黛玉的绣房胜过上等的书房。
C.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落魄与衰败,并救巧姐于水火之中。作者借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这是她没见过世面所致。
E.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看见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这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
3.小说中周瑞家的嘴里提到的凤姐全名是什么?她与王夫人是什么关系?请根据周瑞家的语言描写,分析概括凤姐的形象。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体现了其傲慢无礼、虚情假意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处理人际关系大方得体。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呢?请结合文中细节,试举两例谈谈你的看法。
2024-06-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