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拙庵记

宋濂

京口徐君德敬,为中书勾管,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宴坐诵古人言。宾客不交,请托不通,自号曰“拙庵”。袭封衍圣公鲁国孔侯希学,书“拙庵”字以遗之,德敬复征文于余。

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矙其貌,已尽其肺肝。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

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B.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C.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D.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京城的统称。关于京城,古代还有都下、国都、都城、帝京、辇毂下等称呼。
B.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汉朝孔子后代始有封号,宋仁宗确定改封世袭衍圣公。
C.谢,意为“推辞、拒绝”,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的“谢”意思不同。
D.遇合,臣子逢到赏识自己、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宾主相得甚欢,相遇彼此投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拙”首先是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不能和别人顺畅交流,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甚至会因为不知禁忌而得罪人。
B.作者的“拙”还表现在缺乏见识上,不会像别人那样精明机敏,趋福避祸,而是如同生活在梦中一般,不会看人的脸色。
C.作者的“巧”在于对圣人之道的不懈追求,揣摩圣人之意,谨慎甄别选择,沿着圣人开辟的道路前进,探究儒学的真谛。
D.“巧”与“拙”的关系是辩证的,徐德敬的居处自称“拙庵”,其言行看似古拙实则大巧,体现的是超越常人的大智慧。
2024-01-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基础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戏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逄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日;义士也。命释之。

(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


[注]祛,袖口,文中指衣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立A出身B事主C期之D效命E当战F之G日H无所顾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结构相同。
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 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意思不同。
C.犯,抵御,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犯”意思不同。
D.“太宗数之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2)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
5.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
2023-12-23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遣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援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石:量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拉力。③关:同,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孤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B.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C.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D.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恶能如此”和《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两句中“恶”的含意相同。
B.“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两句中“适”的含意不同。
C.“寡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还有孤、不毂等。
D.文中“左右皆试引之”和《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两句中的“引”含意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因此日夜酣饮不休,且不听直言,反而射杀进谏的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以实情上报的使者,奖赏以虚情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因此狼狈而逃。
C.齐王想任用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而淳于髡敬谢不敏,齐王让淳于髡不必多虑,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D.齐宣王所谓强弓不过三石,但左右都说齐王之弓超过九石,除了齐王无人可拉开;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2)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5.君王善于接受直谏,与哪几个重要因素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一)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民,骈首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之图存也哉!

②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清·李桢《六国论》)

【注】①终刈于虐:最终虐杀。刈,杀戮。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耶                                      率:轻率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丹荆卿为计                                岂非其暴邪
B.赵尝五战                                   其溺攻伐
C.洎牧以谗诛,邯郸                      而必之图存也哉
D.则胜负数,存亡之理                      日驱无辜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李牧却连连败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胁迫啊。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假如(六国中)有像秦一样善于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
D.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
怎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
4.下面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贿赂敌人就是削弱自己,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祸患甚至亡国。
B.苏洵于第四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了六国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
C.李桢认为六国都想称霸天下,后世论者是站在六国立场的偏颇之论。
D.李桢于篇末点明主旨,指出六国是有保全自己甚至称王天下的途径。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6.请你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六国”灭亡的原因。
2023-07-2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弘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个题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老亦未见其名”与《庖丁解牛》“所见无非牛者”的“见”意思相同。
B.“臣愿举一人以自代。”与课本课文中“何厌之有?”的句式有相同之处。
C.“厚赏以利郑也 ”与课本课文中“敢以烦执事”的“以”意思不同
D.“乃烛之武之兄文也”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遁,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知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腹心之臣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峰,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二患。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九年,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忠勇之人A使之B捍外侮C则D可E至F于G抚H循I斯民J则K非L所M能N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原指利用戍卒或募民垦殖荒地以资军饷,后亦指官职,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
B.“再迁著作郎”的“迁”字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含义相同。
C.驻跸,古时特指皇帝或者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文中是指宋高宗南渡期间暂住吴会。
D.“穷困无聊之民”中的“聊”字的意思与《促织》中“不复聊赖”的“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嵲认为金人忽然连夜逃遁有其内因,不是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并提出此时不宣乘势追击而应该积极防守备战的建议。
B.张嵲指出地震异象的原因或许是国家赋税沉重、政令频繁,致使百姓流徙迁移,尸横沟野,当地居民也失去了固定产业。
C.张嵲建议选用心腹大臣去担任蜀地官员,让有管治才能的文官去担任襄阳、荆南两地的统帅,并提出了三条固本的策略。
D.何抡因修订《神宗实录》获罪,张嵲也受牵连,却仍忠心上书,指出渡江后外有强敌内有骄兵的现状与古之“二患”相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终于此!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复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浸髓、蒸筋。而刘训《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曲蘖之气故尔。曲蘖之气,消化为水。昔先王诰:庶帮庶士,无彝酒,又曰:祀兹酒,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六彝有舟,所以戒其覆;六尊有罍,所以戒其淫。陶侃剧饮,亦自制其限。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晋人嗜酒,孔群作书与族人曰:今得秫七百,不了曲蘖事﹔王忱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至于刘、殷、簪、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曲蘖,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是。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洗其磊块邪!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由是观之,酒之境界,岂铺饮者所能与哉!儒学之士如韩愈者,犹不足以知此,返悲醉乡之徒为不遇。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父,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怀襟露腹,便酣然臥于江湖之上;扶头解醒,忽而睡醒,虽道术之士,炼阳消阴,饥肠如筋,而熟谷之液,亦不能去,惟胡人禅律,以此为戒。恐至于濡首败兴,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焚罍折榼,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

平居无事,汙樽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湖之兴,亦未足以知曲蘖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朝登糟丘,暮游曲封,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彼饥饿其身,焦劳其思,牛衣发儿女之感,泽客现可怜之色,又乌足以议此哉!鸱夷丈人,以酒为名,含垢受侮,与世浮沉。而彼骚人,高自标持,分别黑白,且不足于全身远害,犹以为惟我独醒。

(节选自朱肱《北山酒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B.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C.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D.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蘖,曲为发霉谷物,孽为发芽谷物,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酒和醴。
B.斛,唐朝之前,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1石=10斗;从宋朝开始,改为1斛=5斗。
C.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D.魑魅,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周文王发布诰令,不许臣民饮酒,只有祭祀求上天降福时才能用酒。
B.晋人喜欢纵酒,但他们放纵饮酒,是借醉酒逃避现实,未必真正得到了饮酒的趣味。
C.那种对着布衣发出儿女之悲,行吟泽畔露出可怜神色的人,是不足以谈论酒的趣味的。
D.一些骚人高士,看似明辨黑白,但不会保全自身、远避祸害,却以为唯我独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2)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5.作者在论述“酒复何过邪”这一论点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②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③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④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⑤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③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④摭:拾取。⑤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还有孤独、孤高、独特之意。本文指年幼丧父的孩子,和“鳏寡孤独”的“孤”意思相同。
B.进士: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D.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尽管裴均之子平凡鄙陋,但他仍对其子很友好,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2022-09-2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竞赛(阅读)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断,字日新。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勤。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金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谢罪,劾罪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原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①如新言。当是时,周廉使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新为官正直敢言。成祖登基后,他曾担任监察御史,以善于判决所闻名,权贵们都害怕他。
B.周新善于判决案件。他由马前群飞的虫蚋循踪发现死尸并最终破案,又从失金商人的投诉中觉察到商人之妻的嫌疑。
C.周新卫国宁死不屈。临刑前,周新高喊:“生为正直的大臣,死了也要当正直的鬼!”后来皇上后悔了,下令杀死了纪纲,于是真相大白了。
D.周新为人不畏权贵。锦衣卫指挥纪纲攫取财物作威作福,周新想要查处他,他听说后就逃跑了。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4.结合文言文,分析周新是如何让县令的态度从“欲拷治之”转变为“谢罪”的?这对当今时代司法办案有何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2022-08-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第三届学科素养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文中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
B.癸丑为干支之一。此处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所指相同。
C.陛下是臣民对帝王的尊称。本义为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以之代指帝王。
D.胡虏本指匈奴,后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的通称。本文中指安史叛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军主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关系重大,一定不能放弃。因此,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坚守待援。
B.睢阳城中的茶纸、马匹已经吃尽,于是捕雀捉鼠,雀鼠又已竭尽。四百将士自知必死无疑,但无一人想要叛变,后来城池终于陷落。
C.尹子奇有感于张巡的忠义之行,想要保全他。贼众认为张巡忠于朝廷,深得军心,留之必为后患,尹子奇于是将他和部将一起杀害。
D.张巡自起兵以来,未尝修造战具,总是取之于敌。每次战斗他都亲临战场,不用严刑峻法对待将士,却能以寡敌众,取得辉煌战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2)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
5.张巡在战略、战术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和过人之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