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修辞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没有见到杜鹃鸟,但可以睹花思鸟。感觉到花就是鸟的羽翅, A 时,还会隐隐约约听到冥冥之中鸟的鸣叫,其声要么是“布谷”,要么是“米贵阳”,要么是“栽秧打谷”。②这是瓦屋山的写照——有高接云天的水杉为伴,身边有绽放的杜鹃花簇拥,有从意念之中掠过的杜鹃鸟,有夜雨,当然,更有百重泉。③泉,最先是以声音的形态呈现的。雨雾弥漫,看不到耸峙的山峰,但可以凭借听力感受瓦屋山的巍峨险峻与逶迤延绵。泉声从高处传来,可感山之高;泉声从远处传来,可感山之大。这既像中国画“意到笔不到”的高妙手法,又像“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美人情状。前人描述飞泉,多用“白练高挂”四字,这无疑是一个庸常的比喻,但拿来状喻瓦屋山的泉,却最为准确、贴切。可不是吗?④一条条比云雾更白更亮的缟素在高处横空出世,舞动一番后,便一叠一叠地飞流而下,跌入翻卷的云雾中并与之融为一体。走得近了,泉声逐渐地磅礴起来,有 B 之势。再走近一点,瓦屋山弄出的响动就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了。这气象、气派、气势,我只在黄河壶口感受过一次。此刻,泉就不再是轻歌曼舞的流泉,而成了 C 的瀑布,成了一群脱缰的野马和追逐马群的猛虎。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这四句诗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24-04-1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太原市师苑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散的反面是紧张。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由于紧张而惨败的经历。比如,考试的时候,全身肌肉僵直,心跳得好像无数个小炸弹在身体的深浅部位依次爆破。手指发抖头冒虚汗,原本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改头换面潜藏起来,原本的答案变得似是而非,泥鳅一样滑走……面试的时候,要么扭扭捏捏不够大方,无法表现自己的真实实力,要么躁动不安,拿捏不准问题的实质,只得用不停的述说掩饰自己的紧张,适得其反……相信每个人都储存了一大堆这类的往事。在最危急的时刻能保持极端的放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长期潜移默化修炼提升的结果。我们常说,某人胜就胜在心理上,或是说某人败就败在心理上。这其中的差池不是指在理性上,而是这种心灵张弛的韧性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贸会刚开幕半天,就有上百名客商来我们这里咨询入驻。
B.这次没考好不代表我们永远考不好,老师相信你们。
C.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将“我”与“我们”对立起来。
D.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人。
2024-04-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风七手八脚地刮了走。济南的桃南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再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四个“而”字,请理解其语意并分析表达效果。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大明湖”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章。
C.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024-01-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     )。

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
B.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
C.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
D.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檐元锡》)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D.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探访特色美食,展现地域文化;航拍万里山河,带来诗意之旅;聚焦稀世文物,诠释工匠精神……

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主动拥抱数字科技,微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新形式 ①     ,以节奏明快、信息密集、细节突出等特点打动观众。此外,纪录片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等跨界类型。无论哪一种纪录片,真实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较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纪录片带来的感受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画面细节考究,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往往能给观众带来     ② 的体验。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用声音营造现场感,电锯的声音、吸尘器的声音与影像结合,将文物修复的现场环境、修复师的工作状态传达给观众。

纪录片的情节不能预先编排,人物角色不能提前设计,生活情境难以预测,有价值的素材 ③     。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呈现什么样的情境、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传递出创作者的深刻思考,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

纪录片让人们更好观察世界,理解自己。记录者的镜头收近一些,能感受一草一木的盛衰荣枯;镜头拉远一些,可阐释历史大势的潮落潮起。纪录片带我们穿过时光,跨越山河,也鼓励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四个句子构成整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10-25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画家一直将绘画称为“绘事”“丹青”。到了唐代,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由此有了水墨画的概念。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一条分流,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

①在中国特有的绘画发展过程中,笔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②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③如果将笔墨仅看作形式,就把笔墨浅薄化了。④中国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为笔墨积累了丰富的技艺与理论体系,⑤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⑥当下的笔墨经典都是传统与时代不断融合的成果,⑦并依此制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⑧处于动态性发展的笔墨,突破原有的边界是有其必然性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点。

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10-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1)_____地流露出来。诗词深深扎根在脑海深处、古文修养浸透在血液之中,正是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2)_____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1.请在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9-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联盟/吕梁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博物馆北大门门口,舞龙舞狮队在喜庆的鼓声中同步起舞,拉开了钟鸣楚天元宵夜灯会游园的序幕。一双“蛟龙”空中翻飞,五头“雄狮”地面奔走。它们闹的是对新春的展望,舞的是对幸福的期盼,收获的是观众的掌声。

几位舞狮队的少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在不少观众看到这些“狮子的真实面孔后,感慨我们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舞狮队“掌门”说,高台舞狮一直是群众     ①     的非遗项目,每年元宵节他都会带队在各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肩负着文化传承意义的民俗活动。

看完舞龙舞狮表演,沿着博物馆的中轴线南行,便进入了灯明如昼的“花灯集市”。抬眼望,饱含巧思的元宵花灯与悬在天际的十五圆月     ②     ,如斯美景,难怪千百年来让无数文人留下了动人佳句。比此景更动人的,是文化长廊里300多位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和稚嫩孩童。他们穿梭于人群中,或在集市流连,体验极具荆楚特色的年俗表演,或在花灯畔集思广益猜字谜。踏歌而行,移步换景。穿过的文化长廊,省博广场中心的石桥进入眼帘。桥上,传统楚剧、黄梅戏等剧种的经典唱段次第上演。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除了使用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改为“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请结合语境谈谈改前和改后哪种表达更好。
3.下列句子中“仿佛”的用法,与文段中“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不同的一项是(     
A.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
B.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D.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历来将书法绘画视为最高端的视觉形式。绘画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三大门类,这三者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山水画拟山川、造幽境,花鸟画类万象、悟生趣。这三种绘画的形式和内涵虽各有侧重,但_,缺一不可,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实在可谓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尤其是花鸟画,表现了从自然中感悟的生命意蕴,寄托着生活的愿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亲,为构筑一个中国式的理想生活蓝图锦上添花。

自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400年间,是花鸟画从萌芽走向独立成科的时期。花鸟画中逼真的审美要点,在此时大获赞赏。3世纪时的名画家曹不兴,其画艺为吴国八绝之一,曾为吴大帝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便随手画成苍蝇,孙权以为真蝇,以手指弹之不去;六朝萧梁时的张僧部,于金陵安乐寺寺壁画四龙,不画眼睛,一说点晴,龙便欲破壁而飞;还有北齐王子高孝珩的壁画《苍鹰图》,,吓得别人不敢靠近。曹不兴无论拂蝇得名,张僧繇画龙点睛,还是高孝珩壁鸠驱人。都旁证了以逼真为花鸟画审美标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