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三、【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中国共产党
1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
1)地位: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性质和宗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意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地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4、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生活与哲学】
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
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五、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021-11-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辛亥革命110周年

2 . 百年大党、继往开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在编号处选填适当内容,完成时间轴。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B.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C.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播种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从一大到二十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从不同维度记录了中国的非凡成就。取得上述成就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B.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不动摇
C.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
3.某班同学围绕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甲组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他们构思的以下镜头中,合理的是(     
A.村委会门口悬挂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条幅
B.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的电视新闻
C.坐在炕头上的村民老张听说“建设美丽乡村”后笑得合不上嘴
D.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图片
4.毛泽东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坚持做好“小事”彰显了党的宗旨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B.坚持做好“小事”彰显了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
C.坚持做好“小事”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满足群众的一切需要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法定程序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过程进行正确排序。
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②党的二十大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深化机构改革进行调研。
③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④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选)《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A.科学执政B.全面执政C.依法执政D.民主执政
7.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是向高效和稳步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的又一步,旨在继续使政府机构的配置和运行符合发展需要,符合中国人民的现实需求。国务院机构改革(     
A.旨在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B.说明调整经济基础可以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
C.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D.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的,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题,撰写一篇“习研会”小组发言稿。
要求:
①从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的角度任选一个阐发;②结合材料体现对于这一必由之路的领悟;③注意发言场合,要有对象意识;④建议撰写篇幅150字以内。
2023-07-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3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是因为它能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反映人民的愿望,使民主真正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纽带。下列对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认识正确的是(     
①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②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③能够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④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又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健全党在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制度机制,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目标任务以及规范要求等,落实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由此可见,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是(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D.满足群众的一切要求
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人民的事人民议,人民的事人民定”,人民通过各种民主形式,真正参与到治理中来,让“中国之治”成色更足、优势更加彰显。下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能够把各方面的意愿紧紧融合在一起
②我国已经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③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经过民主决策程序顺利成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④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三、【理论链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
1、【政治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中国共产党现在已经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四、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3、【生活与哲学】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6.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①、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022-01-0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热点12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理论链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经济生活】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迹经济、私造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方面重要作用。
(2)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接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祖互促进、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位有经济主是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制风险能力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原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经造匿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开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培育更多充满适力的市场主体。
2、【政治生活】
一、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政府在工作中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工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4)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政府为什么坚持依法行政?
(1)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三、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化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3、【生活与哲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四、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022-01-02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热点13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6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读懂中国,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窗口。

材料一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完美收官,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深刻彰显。自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北京冬奥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保障各项筹办工作按计划推进;北京市政协委员通过深入专题调研、召开议政会、委员提案、反馈社情民意等多种履职形式,围绕冬奥筹办、科技冬奥、完善智慧防疫体系等积极发表意见197条,为冬奥举办广谋良策、广集众智;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完成12项相关立法,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发挥人大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会等形式,听取代表意见,让代表通过人大这个平台把人民诉求反映出来,共谋共商冬奥工作,助力冬奥。

材料二   同样的奥运盛会,但已经是不一样的时代背景、综合国力、世界格局。正是中国的崛起在改变着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2008年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源于古人创造的五千年辉煌文明,2022年我们的自信却源于崛起之中国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强大综合国力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2008年是证明自己,2022年是用中国精神感动世界、团结世界,用中国智慧替世界梦想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冬奥会成功举办如何彰显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我们的“文化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方法论要求。
2023-05-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政治试题(二)
7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幸运、时代幸运,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对“两个确立”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②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③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应有之义
④旨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2023年全国两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重要时刻召开的盛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统筹好当前和长远,从发展战略高度和经济全局角度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激活经营主体带动市场复苏,从而确保经济平稳好转和社会秩序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1.(多选)今年两会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依法行使职权,共商国是。人大代表与人民的这种受托关系表明(     
A.人大代表享有广泛的法定职权B.人大代表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C.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D.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2.(多选)全国两会过后,各地相继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提振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国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A.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B.有利于扩大就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巩固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D.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体现
3.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和批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行使最高(     
A.监督权B.决定权C.审议权
4.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仅限于机构数量的简单加减,而没有相应的职能整合,结构调整,合起来的大部门实际运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专家的提醒启示我们,本次机构改革(     
A.要把握好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B.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合理的主观联系
C.应注重事物内部结构优化,以求最大发展
5.发展中小微企业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下列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及其传导正确的是(     
A.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B.注重再分配调节→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
C.优化初次分配格局→健全工资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是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主要预期发展目标之一。某校高二班政治课进行了“晒晒我家收入”的展示活动,以下是小李家的收入情况:爷爷是退休教师,每月领取养老金7000元;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收入8000元;叔叔有一套房屋用于出租,每月可收入5000元。(从下面ABCD选填)
(1)爷爷的养老金属于_________
(2)爸爸工资收入属于_________;
(3)叔叔的收入属于_________
A.转移性收入B.财产性收入C.劳动性收入D.经营性收入
7.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专门部署。
主体活动
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推进联合攻关提供坚强保障。
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深入企业,科研院校征求意见,反映问题,推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等话题,各抒已见、建言献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科技强国创新发展如何体现我国政治制度优势。
2023-10-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9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材料一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既有“大的优势”,也有“大的难处”。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

大党独有难题,“愈大愈惧,愈强愈恐”,要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时刻保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破解“大党独有难题”?

材料二   历史主动,是一个民族和政党自觉顺应历史发展、尊重历史规律,积极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和不畏万难的精神气质。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正确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主动改造世界、创造历史,进而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品质和精神状态。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坚守人民立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2)在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三   “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灯塔”“新时代的商贸大道、驿站”“新时代的丝路乐章”……习近平主席的生动比喻,让人们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10年间,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纷纷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各方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共同绘就出一幅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实践证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


(3)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知识,以“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主题突出,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250字左右。
2023-11-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 山东省临沭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监测政治试题

10 . 强信心开新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1.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_________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多选)在我国,几乎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决定和实施,大体都要经过“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政协广泛征求意见+人大表决通过——政府贯彻实施”的程序。这一决策过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坚持民主执政,代表着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坚持依法执政,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D.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
4.(多选)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B.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C.党中央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D.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5.(多选)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大兴调查研究是基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C.调查研究可把握事物的规律,为完成使命任务提供行动依据
D.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坚持实践第一
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     
A.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B.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C.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7.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奋斗过程中,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任务,确定有针对性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段话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C.物质决定意识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
2023-10-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