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们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期中
1 . 从认识论角度看,漫画《过沟方案》(韦荣景作)启示我们(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战胜自我
B.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方法一定不同
C.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怀疑和否定一切
D.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办法
2024-02-28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三一模政治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2 . AI诈骗是一种利用智能AI技术,通过“声音合成”及“AI换脸”两种形式实施诈骗的诈骗手段,其迷惑程度之大,令受害者防不胜防。有人因此发出了“认识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的感叹。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指导,为由表及里把握事物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要调动思维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把获得的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亢仓子,相传是老子的弟子。他认为,“对于自身缺点,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于是提出了“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这一观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亢仓子夸大了意识作用,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②亢仓子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印证了认识主体会影响认识结果
③“君子检身”说明只有推翻过去的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④正是因为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才需要“常若有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秸秆,该不该焚烧,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认识。

部分专家观点:焚烧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恶化空气质量;应当秸秆还田,实现循环利用。

九三学社调查秸秆还田:禁止焚烧秸秆后,土地肥力降低,种子发芽率低,农作物产量降低,病虫害增加。

农民群体观点:禁止焚烧秸秆,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药的使用,伤害人的身体。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2023-12-2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文科综合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们往往习惯性认为只要我说清楚了,你就应该听明白,如果你没有听明白,那就是你的问题。下边漫画(选自小林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立场不同导致认识不同
③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2023-12-2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政治信息卷(三)
6 . 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就是打手势,这几乎是世界上的一种通用语言,不过,不同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表达的意思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OK的手势,如果在大多数的国家都是正面的意思,但要是在巴西,却成为了一种不礼貌很粗鲁的含义。这说明(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对手势表达的意思存在不同的认识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14高二下·甘肃兰州·期末
7 .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
2023-12-04更新 | 791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思想政治)仿真模拟题(一)

8 .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因其歌词直接化用《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对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刀郎在歌词中暗藏了一些针对其他歌手的讽刺。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歌词没有那么复杂,不应该被过度解读。还有网友表示希望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和解读音乐作品,让音乐回归到它最本真的意义中。网友们对其歌词立意的热议体现了(     

A.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动力B.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C.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9 . 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24高二上·山东德州·期中
10 . 下列对漫画《争论不休》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没有客观标准       
②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③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同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1-29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三一模政治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