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特征。

纵观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生活主流的生产方式是农耕,而农耕文化积淀的和平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特性。纵观中华文明史,几千年来,“和”观念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中国人民的基因,和平、和睦、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始终是中华民族一贯的处世之道。

今天的中国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传统思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责任共担,并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从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到为世界谋大同思想,中国在新时代十年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以自己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传统思想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加以说明。
2024-05-1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下学期五月高考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坚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更加自信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的心态自主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1)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巩固文化主体性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的。
(2)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但有同学认为,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会削弱文化主体性,影响文化安全。你是否认同该观点? 请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作简要分析。
3 . 综艺节目《大使的宝藏家宴》自开播就在国内外火速出圈。节目以美食为切口,沉浸式拜访各国驻华大使馆,深入了解大使所在国家的文化内核,开启舌尖上的“环球美食发现之旅”,打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名场面”。该节目的成功表明(     
①文化认同是推进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基础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前提
③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文化既属于这个民族,又属于整个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近年来,多地红色景区创作凸显红色主题的故事剧本,为参观者打造如同革命先辈所处的艰难环境那样的拟态氛围,使参观者在红色故事的“叙事语境”与“角色感”中重新认识中国革命,重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而完成从参观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承者的身份转变。这表明(     
①活化历史场景更能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②主体的角色转换取决于环境的变化与创设
③参观者深层体验的建构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弘扬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3年11月22日适逢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了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的二十四节气原画混剪视频,向海外网友介绍中国小雪节气。网友纷纷赞叹其中蕴含的中式美学,也对这部纪录片表现的中华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入探索的兴趣。用纪录片在海外社交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①为更多国家认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②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体现了科技决定文化发展,助力中华文化传承
④说明文化载体承载、表达着文化的内容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 .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七一勋章”的获得者都是优秀党员的代表。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底座。这表明(     
①中国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③团结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
④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3-08-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哲学与文化综合测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3-06-14更新 | 7499次组卷 | 48卷引用:2023年高考政治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ppt+word)
9 . 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6-14更新 | 647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3年高考政治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ppt+word)
10 . 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下列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论述是(  )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③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