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践的特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然后在网络空间上构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虚拟城市”,形成物理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数字孪生城市中运用的思维(       
①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本质和规律
③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转化为现实
④努力遵循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3-24高二上·全国·期中
2 . 2024年1月11日,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将云遥一号18星-20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首飞获得圆满成功。三年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支年轻的百人研发团队攻克了4大关键技术群、17项关键技术,开展了23项大型地面试验、489项单项试验、1452次试验迭代,标志着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这表明了(       
①创新就是一个彻底否定的过程   
②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改变事物的性质就能实现发展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4-02-29更新 | 13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群众对无障碍环境有着巨大需求。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为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推动了相关单位对无障碍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升级。这表明(     
①人口环境的变化引起社会治理观念的更新
②法律规范的调整必然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
③社会环境的变迁会导致实践方式发生变化
④人民群众的需求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在2023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这些成就表明(       
A.坚忍不拔,是我国取得火星探测重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B.脚踏实地,思维创新能够将火星探测蓝图变成现实的存在
C.追逐梦想,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认识浩瀚宇宙
D.踔厉奋发,是推动火星探测迈得更稳更远的根本保证
2023-11-11更新 | 8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青年的成长成才。在与青年的谈心讲话中,他多次引用古语名言勉励青年。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名言隽句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有(       
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实现人生价值
②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初之深——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1-11更新 | 31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6 . 未来每个人可能都会拥有3台机器人:家里1台服务机器人,办公室1台工作机器人,还有1台出行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或者低空载人无人机。将来还有机器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出行,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下一代芯片、应用场景,整个行业有望迎来爆发期。这一预测(       
①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实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同步变化
③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④是在超越社会条件基础上作出的超前反应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时代赋予使命,责任召唤担当。责任意识是一种与使命担当相伴相生的自觉意识,更是一种与能力本领相辅相成的思想动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突破,是无数共产党人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忘我的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久久为功干出来的。可见(     
①人的意识影响改造世界活动的结果
②意识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能动活动
③正确的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
④树立责任意识就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三人组”在中国空间站驻留工作6个月,发扬中国航天精神,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纪录。在此期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展了空间站组装建造、通过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控操作等试验,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还进行了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面向青少年开设“天空课堂”,进行太空教学授课,圆满完成了科普教育活动。

这次飞行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任务,同时也拉开了空间站建设阶段的序幕。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2022年我国计划实施6次发射任务,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两次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次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等,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也将于2022年年底前“会师”太空。这将是我国首次实现2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有关知识对我国空间站建设过程的科学性加以分析。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9 . 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8-28更新 | 7126次组卷 | 35卷引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10 . 玉米、水稻驯化过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遗传规律在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经过我国三代科学家近20年的研究发现,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受到趋同选择,并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此研究为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这表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正确意识能有效改造世界
②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会不断被推翻和超越
③农作物育种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