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天津 高二 期中 2021-11-04 1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在于鼓励所有人都能“享受”竞技和非竞技运动。“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但在我国,尽管《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已经_____了十几年,群众体育活动也蒸蒸日上,但大众传媒对于群众体育的报道频率、报道力度、报道水平,都无法与竞技体育运动相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在激烈程度、精彩程度,以及明星运动员的______等方面都远逊于竞技体育运动;同时,大多数竞技体育赛事通常都有商业资本赞助,媒体可通过报道、转播等途径获得可观的收入,而民间的群众体育运动则多带有公益性质。因此,大众传媒通常都会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堂皇旗号下,倾力传播竞技体育,而______甚至轻视群众体育运动。这种做法无论是从视体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还是从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都属于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施行     号召力     漠视     买椟还珠
B.实行     感召力     忽视     舍本逐末
C.实行     感召力     漠视     买椟还珠
D.施行     号召力     忽视     舍本逐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B.“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C.“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D.“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对人们来说耳熟能详的口号,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2021-11-0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3. 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落(zháo) 驻(zhù) 命(yǔn)   能伸(qū)
B.复(bì)     署(bù)   落(zuò)   咄怪事(duō)
C.慰(jiè)     (nì)   (suí)   马乱(huāng)
D.寒(xuān) 旗(gān) 准(xiào) 手工坊(zuō)
2021-11-02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剖之以为瓢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021-1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5.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大卫·科波菲尔》是美国作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主线。小说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 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粒、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 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前面提到的“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8.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中体现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认识的一项是(       
A.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追求更高效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B.爱护尊重自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C.爱护动物,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D.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杀伐以时”。
2021-11-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资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久之,释之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凌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②,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③。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④,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我乎?而廷尉乃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啬夫:养虎人。 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使骑捕,之廷尉                    属:通“嘱”,嘱咐
B.此人亲惊吾马,固不我乎?          败:伤害
C.而廷尉乃之罚金                         当:应当
D.释之免冠顿首                         谢:感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诏释之拜啬夫上林令                  其无用而掊之
B.陛下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C.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           若火始然
D.人亡道,盗先帝器                      今其智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B.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C.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D.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②用王生计,卒见谢。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③⑤⑥B.①④⑥C.①②⑤D.②③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靠哥哥的家产做了骑郎。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在朝堂上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只有张释之敢于说真话。而文帝作为一代仁君,能知错即改,不仅称善。还授予释之廷尉的官职。
C.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释之认为不妥,并分析利害,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尽管当时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但后来景帝当了皇帝时,释之仍然非常恐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15.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1-11-02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