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开学考试 2022-04-04 1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因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22-04-0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教师

刘慈欣

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他向火车站走去。城市的霓虹灯开始发出迷人的光芒,就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他慢慢地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

他这条命很大一部分是另一位乡村教师给的。他爹妈死得早,那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就是他的家,他的小学老师把他当亲儿子待。那年,放寒假了,老师要把他带回自己的家里过冬。老师的家很远,他们走了很长的积雪的山路,当看到老师家所在的村子的一点灯光时,已是半夜了。这时他们看到身后不远处有四点绿荧荧亮光,那是两双狼眼。老师折下一根粗树枝,挥动着它拦住狼的来路,同时大声喊着让他向村里跑。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村子,然后同几个拿猎枪汉子去接老师时,发现他躺在一片已冻成糊状的血泊中。老师在送往镇医院的路上就咽了气,当时在火把的光芒中,他看到了老师的眼睛,他读懂了那牵挂,记住了那牵挂。

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山村,回到了这所乡村小学。前不久,教委出台新政策,取消了民办教师。当他拿到教师证时,很高兴,但也只是高兴而已,他不在乎什么民办公办,他只在乎那一批又一批的娃们。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他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他走累了,就在人行道边坐下来。他叹了口气,唉,又想起秀秀了。

秀秀是本村唯一没有嫁到山外的姑娘。他和秀秀好过两年多,但后来,村子里一些出去打工的人赚了些钱回来,和他同岁的二蛋虽不识字但脑子活,去城里干起了挨家挨户清洗抽油烟机的活儿,一年下来竞能赚个万把块。前年回来待了一个月,秀秀不知怎的就跟这个二蛋好上了。秀秀没上过学,但自小对识文断字的人有好感,这是她同他好的主要原因。但二蛋的一瓶廉价香水和一串镀金项链就把这种好感全打消了,“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秀秀对他说。虽然他知道识文断字是能当饭吃的,但具体到他身上,吃得确实比二蛋差好远,所以他也说不出什么。秀秀看他那样儿,转身走了,只留下一股让他皱鼻子的香水味。

和二蛋成亲一年后,秀秀生娃儿死了。成亲办喜事儿的时候,二蛋花了三万块,那排场在村里真是风光死了,可他怎的就舍不得花点钱让秀秀到镇医院去生娃呢?后来他一打听,这花费一般也就二三百,但村里历来都是这样儿,生娃是从不去医院的,所以没人怪二蛋。后来他听说,比起二蛋妈来,她还算幸运。生二蛋时难产,二蛋爹从产婆那儿得知是个男娃,就决定只要娃了。于是二蛋妈被放到驴子背上,让那驴子一圈圈走,硬是把二蛋挤出来,听当时看见的人说,在院子里血流了一圈……

想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使他窒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

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没走了多远就拐进了一家书店,城里就是好,还有夜里开门的书店。除了回程的路费,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以充实他的乡村小学里那小小的图书室。半夜,提着那两捆沉重的书,他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虽然也为自己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而高兴,但其实他并不在乎身份的转变,显示了他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
B.自小对识文断字的人有好感的秀秀最终选择嫁给外出打工赚了钱的二蛋,知识竟然输给了金钱,他内心很受伤害。
C.二蛋结婚办酒席花了三万元钱,却舍不得花三百元钱让秀秀到镇医院去生孩子,可见二蛋把脸面看得比媳妇更重。
D.尽管农村条件如此糟糕,个人在感情上也遭到了重挫,但可敬的是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献身乡村教育的执着理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追叙的方式,将他在乡村中耳闻目睹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落后愚昧现象真实地再现出来,令人震惊。
B.他不是“叹了口气”,就是“长叹了一口气”,这些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在回想往事时无比沉重的心情。
C.“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由现实的烛光联想到像蜡烛一样的乡村教师,构思巧妙。
D.小说将秀秀的分娩与二蛋妈的分娩进行比较,将两代妇女的遭遇进行对比,意在突出秀秀还算是相对幸运的。
8.小说为什么说“穷不是最可怕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他”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出自《汉书·项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B.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C.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D.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指叔父;中国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常用“伯仲叔季”表示,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
B.《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汉书》、《后汉书》与之体例相同。
C.距关,“距”同“拒”,为“据守”之意;“关”指函谷关, 楚怀王曾经“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
D.婚姻,在文中指亲家,“约为婚姻”指结为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因先前与张良有交情,特别是张良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因此为了救张良,将消息泄露了出去,从其主观上看与曹无伤的告密是不完全相同的。
B.刘邦对项伯以兄长之礼相待,敬酒祝寿,还与项伯约为婚姻,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和自身解困的需要考虑。
C.从选文(二)中看,鸿门宴上,刘邦得以脱身的原因很多,其中谋臣张良和武将樊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因为进入咸阳后屠城、烧宫室、抢掠财宝与妇女,使得受暴秦统治的秦民对项羽很失望,所以项羽不顾韩生的劝阻,选择东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
14.请结合选文(二)简要概括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最终失败的几个原因。
2022-04-04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城中”云气翻滚腾涌而出,“城下”大雨倾盆都衬托出山城之高峻。
B.首联和颔联以云雨寄兴,借倾盆大雨、峡谷中传来的雷鸣、古木苍藤、日月等意象,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颔联“高江急峡”与“古木苍藤”, “雷霆”与“日月”,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有声有色。
D.艺术上,本诗境界开阔;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既描写了云涌雨骤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16.本诗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哪两个声音?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2-04-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