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0-15 1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了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分的历史自信,但也必须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

首先,西方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以拥有财物多少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市场经济以及网络媒介等载体,影响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一方面,物质主义利用市场的逐利性诱发拜金主义现象。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容易把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准则泛化到其他生活领战,突破市场与社会的边界,甚至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这不仅消磨了青年人的艰苦奋斗的意志,也腐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物质主义通过物质的占有欲催生享乐主义行为。特别是在各种资本平台和算法推送的影响下,加上直播带货和流量明星的示范效应,一些青年人沉迷于超前消费、炫耀攀比而不能自拔。

新时代还要提防青年群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化。青年一代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磅礴伟业之中,做到既为青春添彩也为国家增光。另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家庭社会责任缺失。青年一代很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部分青年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缺乏感恩的心理和对家庭的责任。面对社会,一些青年可能会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碰到困难、挫折不敢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丢掉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无数的事实表明,青年一代在青年时期要涵养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家国担当与责任奉献中熠熠生辉。

历史虚无主义也对青年人的历史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写青年的历史认知,消解历史自信的理性认识基础。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前提,用实事求是、全面发展、辩证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变青年的历史认同,侵蚀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学习历史,不仅要求真,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要让历史启示现在和未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认同是增强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青年人坚定历史认同,就能从历史事件中明白历史道理: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人格的魅力、精神的力量,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因此,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引导广大青年培养只争朝夕的开拓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和接续奋斗的历史自信。

(摘编自龙柏林《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材料二:

社会思潮对青年产生的分化效应,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心理极化、思想分化、行为异化,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离心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力。有效应对并消除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在心理疏导中凝聚青年。要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的分化,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的心理侵蚀,就需做好青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一要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二要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警惕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心理攻势,引导青年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在思想引导中凝聚青年。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科学鉴别和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让青年守住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一要引导青年科学鉴别社会思潮。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标准,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当前,尤其要引导青年理性甄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本质和政治意图。二要在引领中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错误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分化与瓦解,不断巩固和加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作为指导,就会产生各种思想与行为偏差。

在政治引领中凝聚青年。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旦影响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就会产生社会离散力与破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凝聚,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一要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迷惑性,但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政党观。二要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整合青年力量。我们在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对青年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导工作,通过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的社会行动整合青年的政治力量,发挥青年的政治作用。

在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为的分化,关键在于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共识。

(摘编自杨威《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青年虽有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分的历史自信,但群体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挑战。
B.受物质主义影响,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由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C.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增强青年群体凝聚力。
D.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和迷惑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谈化以及家庭、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B.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C.只要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就能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
D.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所以要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
3.下列做法,不能实现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项是(     
A.建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横向整合机制。B.将“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中。
C.任意评说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D.集体观看纪念抗战胜利庆典仪式。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意识形态,但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加以分析。
5.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如何实现“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小学生

庐隐[注]

国枢和坚生手牵着手走出大门,天上布满着阴云,雨点如帘珠般淅淅沥沥落个不止;他们两个并无些许畏怯的样子,活泼泼地支着一把雨伞向前走去;脚底下沾满了滑泥,几次要滑倒,但是他们互相牵址着,才没有摔下去。

公府面前那两扇大铁门,现在闭得紧紧的。一队队的黄衣卫兵和警察层层叠叠地站满了公府的门前,凶狠狠地对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学生,就好似身临十万雄兵大敌似的——他们聚精会神地各处调派救兵,后盾埋伏,煞费苦心啊!但是学生们为了公理而来,公理就是他们的唯一的兵器,对着这些兵士和武器,他们并不畏怯,停止在公府的门口,冀得公理战胜最后的胜利。

他们现在不前进了,虽是助威的淫雨,冷峻的气焰时时刺激他们的皮肤,僵冷他们的热血,他们绝不退后一步,就是那小小的国枢和坚生也只紧紧互握住他们的手,抵抗天公的恶作剧。两只黑漆似的眼睛,不住望着他们自己所委任的代表,表示一种坚决诚挚的样子,希望他们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但是铁门紧紧闭住,没有一点同情的卫兵,安能了解他们这些孩子们赤心热肠呢?他们只明白他们每月是有八块钱的薪水,这是他们的主人——唯一的主人的恩典赏给他们的,他们才能不委身沟壑,并且还能作威作福欺压他们的同类,他们得到这许多利益,怎能不格外感激他们的主人呢?至于这些学生们,究竟算得了什么啊!他们这么想着,益发觉得他们的恩人的可感,这些学生可恶了!所以他们的面容,越变越凶,国枢和坚生的手也越握越紧,恐怖的神已经打破他们紧闭的心门,他们嫩弱的心灵几乎碎了!他们的面色渐渐失掉红润,转入苍白而黯淡了!

“他们不开门,怎么办呢?”国枢低声和坚生说;坚生摇摇头不回答甚么,只是踮起脚来,看着那许多欲入不得站在门口焦愁满面的代表,叹了一声,紧紧握住国枢的手道:“咦!怎么好?”国枢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彼此对看着发闷,如是的过了两点多钟,一些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远远的一队人也向这边来了,手里也拿着白色旗子,但是国枢和坚生望过去,这些来人,没有和他们一般大的同伴,只是有胡须和他们父亲和叔叔相仿佛的人们。“呀!那不是我们的吴老师吗?”坚生一边嚷着,一边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了。适才的满面愁容,顷刻都洗刷干净。又见自己队里的同伴,各个人都举起旗子,正如早晨欢迎他们的一样。这时候人声嘈杂,国枢和坚生也不觉跟着“哈拉,哈拉”的乱叫;这队人渐渐走近总统府那座铁门前面了。但这两扇门仍旧关得一条缝都没有,只听见一声“往前进呵!”果见人头攒动,一齐向前蜂涌而进,国枢和坚生和他们的小朋友也一齐向前拥进;但是还没走上两步,只听见唉呀哭叫的声音,把这愁闷的空气,一变而为惨凄悲痛的空气了。

国枢和坚生正在往前走,前面的人忽一齐向后退,后边的人不提防被这一挤,更加着满地的滑泥,都滑倒地上,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也不能幸免了!国枢摔在路旁,头部碰伤,鲜血被面,一时支持不住昏晕过去,及至清醒过来,抬头向前一看,但见适才那些如虎狼的卫兵,举着枪杆刀把,不分头而,对着他们的教师和同学,正在乱砍哪!刹时间哭声震天,鲜血湿透了他们的衣服,更流到地上和泥水渗和得暗红刺目。国枢正看到心碎魂越的时候,忽听见一声凄苦的惨叫“国枢!好痛啊!”国枢一吓回头一看,隔他约有十步光景,他亲爱的小朋友坚生,满面鲜红的血倒在那一堆的泥水里,愁苦的形状,把国枢的心刺碎了,一声哀叫又昏过去,任他的朋友怎样呼救,他也不曾知道啊!

行路的人,看了这两个小学生——可怜的孩子,万分的凄惨,都赶紧回过头去,偷拭他们同情的辛酸泪,不忍再看那两个孩子了。

这时候的雨,仍是沛然未息,新华门一带已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什么人民代表的总统府的尊严,早已烟消云灭,不知去向了!便是那不懂人事的苍天,也把那助威的淫雨,化作悲惨哀悯的痛泪,滴在那些被黑暗压制,有怀莫伸的学生们身上,作深情的慰藉和洗刷了。

这绝大的惨剧——摧人肝胆的惨剧,和那两个小学生的哀呼,便是“不仁”的天地,也不忍目睹了!现在已是背过他光明的脸,露出那黑暗沉沉的背影来,惟有那三层楼上一间小屋子里,露出些微黯淡的灯光;夹着两个孩子呼痛和呻吟的悲声,从那窗隙里送了出来。

“唉!这些孩子们,永远不肯听话!他们的任性,只是苦了无数作母亲的心!”

“他们这些大人那有工夫来理你们这些无力无财的秀才,他偏不听,还有他爹纵着他,说什么请愿是法律应许的行为,不能干涉啦,我也不知道这些,自然让他去了……现在果然闯出这么个大祸来,还说什么法律呢?……这孩子真不叫人省心!养活了这么大,也不是容易!……倘若有个好歹……!那便怎么……”

她伤心地哽住喉咙不能再往下说了!那一个母亲也禁不住伤心,她们的话头断了,只是呜咽的哭声破了夜的沉寂。

惨凄的哭声,刺碎了全医院的病人的心,无数同情的叹声,和那母子的血泪,衬出无限夜的苍凉,和世界的黑暗来!

(有删改)


[注]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笔名庐隐,五四时期著名作家。本文是她早期的作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枢和坚生去请愿时并无些许畏怯,是因为他们单纯幼稚,不知道人世间的险恶。
B.卫兵只满足于每月领到的不多的薪水,对民族命运和老百姓的生死惘然不顾。
C.卫兵对请愿群众乱砍乱杀,连国枢和坚生这两个小学生也被砍得满面鲜血倒在泥水里。
D.母亲对孩子的请愿行为不能理解,认为是任性,但父亲觉悟高,对孩子的做法表示支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对密布的阴云和淅淅沥沥的雨点的环境描写,为全篇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悲惨结局。
B.小说第二段描写黄衣卫兵和警察层层叠叠站满官府门前,“好似身临十万雄兵大敌似的”,这句话反讽意味浓厚。
C.文中说这惨剧和小学生的哀叫,便是“不仁”的天地也不忍目睹,从侧面烘托了反动派对请愿学生的镇压残忍至极。
D.母亲夜里惨凄的哭声破了夜的沉寂,暗示着请愿学生所遭受的惨剧将会唤醒更多的人起来反抗,追求光明。
8.在请愿的过程中,两个小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在塑造两个小学生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022-10-1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全,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仪,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其劳,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见成败,防而救之,行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谀,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君之过失,不辞其,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也。“六邪”者:一曰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即进之以快主耳目,如此者,谀臣也;三曰中实颇险,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持抔国事,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选自《说苑卷二·臣术》,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B.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C.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D.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独伐其劳”与“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不辞其诛”与成语“口诛笔伐”两句中的“诛”字含义不同。
D.“亡国之臣也”与“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臣顺从助长君王的美德,纠正补救君王的恶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
B.智臣能预见成功与失败,对失败早做防备并进行补救,杜绝致乱根源,将祸转变成福。
C.贞臣奉行法治,胜任官职,不计俸禄,不接受礼物馈赠,衣冠端庄整齐,生活简朴。
D.直臣从不阿谀逢迎,敢于触犯君王的威严,当面指出君王的过失,不怕自身被诛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
(2)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
14.文中的“圣臣”有什么特点?
2022-10-15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𢋟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王炎,字晦叔,号双溪,江西婺源人。②三农:春耕、夏耘和秋收。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像一幅优美的图画,上片接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词,画面生动悦目。
B.苏词下片虚写麋鹿和猿猱的情态,实写观看官方谢雨的在场者回家后向采桑姑细说。
C.王词上片绘景生动形象,清新自然,议论真切,为下片直接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D.两首词都涉及乡村生活,都描写了乡村风光的优美景色,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16.王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2-10-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