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09 1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称,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而今年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都受到影响,有些国家出现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安全引起全面关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体现。面对我们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需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

(摘编自《厉行节约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中国日报网》2020813日)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大量无效消耗。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全世界每年生产但被浪费的粮食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33亿吨。此外,食品浪费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额外压力,导致耕地面积和捕捞规模不断扩大,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舌尖上的浪费禁而不绝,原因在于一些人抱有爱面子、讲排场的摆阔心态,或存有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同时,一些经济利益因素也在为舌尖上的浪费推波助澜。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引导顾客超量消费,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更是引发浪费食物的负面效应。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

(摘编自《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人民日报》2020918日)

材料三:

日本超市、餐馆等商家浪费的食物约占总量的55%。日本2019年度食物自给率为38%,大量食物依赖进口。为了减少食物浪费,日本政府注重从立法着手。2001年日本实施《食品循环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进行循环再利用。2019年日本实施《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规定政府有责任推进避免食物浪费的相关政策,并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减少浪费。

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2019年就产生食物垃圾7.44亿公斤。据统计,本地家庭每天所丢弃的垃圾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2015年新加坡启动减少食物浪费推广计划,通过在网站、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和社区等渠道宣传节约粮食倡议,鼓励公众养成合理购买、储存和制作食物的习惯。新加坡政府通过向食品零售机构、超市和食品生产厂商发布减少食品浪费的指南,降低食品在供应链中的浪费。政府还与学校合作,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如海报、工具包、视频、游戏和演示材料等,向学生普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摘编自《节约粮食,一种生活习惯》,《人民日报》2020年9月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有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一方面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等受灾难性事件影响,另一方面粮食浪费严重。
C.日本食物自给率为38%,大量食物依赖进口,但是其商家浪费的食物就占总量的55%左右。
D.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仅2019年就产生7亿多公斤,其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B.粮食浪费不仅使大量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无效消耗,还严重威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C.造成粮食浪费的原因是摆阔心态和“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以及商家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
D.在日本、新加坡、中国乃至全球,粮食浪费问题都很严重,节约粮食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6.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节约粮食,保障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往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医院门口人群的嘈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儿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手去,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使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小男孩的形象特征。此处的“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象征着蓬勃的生命。
C.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D.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8.请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这一形象的。
9.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淳化四年春,蜀青神民王小波作乱。初,蜀亡,其府库之积悉输汴京,后任事者竞喜功利,于常赋外更置博买务,禁商贾不得私市布帛。蜀地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小民贫困,兼并者益籴贱贩贵以规利。小波因聚众为乱,贫者争附,遂攻青神,掠彭山,杀县令齐元振,贼党由是愈炽,旁邑响应。十二月,西川都巡检使张玘与王小波战于江原。玘射中小波,已而为小波所杀,小波亦病创死。其党推小波妻弟李顺为帅,寇掠州县,陷邛州、永康军,众至数万。五年春正月戊午,李顺攻陷汉州遂攻成都顺入城据之僭号大蜀王遣其党四出攻劫州县两川大震帝议遣大臣抚谕,赵昌言独请遣兵急讨,无致滋蔓。帝从之。二月乙未,李顺分遣杨广数万众寇剑门。上官正为剑门都监,麾下有疲卒数百,因勉激以忠义,勇气百倍,力战以守。会成都监军宿翰兵至,正与之合,迎击贼众,斩馘几尽。顺等奔还成都,自此气沮。时朝廷闻蜀盗甚盛,深以栈道为忧。正以孤军力战破贼,于是阁道无雍,王师得以长驱而进。后数年,复有王均之变。真宗咸平三年春正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八人为乱。益州官吏方贺正旦,闻变,皆奔窜。知州牛冕与转运使张适缒城而去,惟都巡检使刘绍荣冒刃格斗,众赛不敌。叛卒尚未有主,欲奉绍荣,绍荣摄弓矢骂曰:我本燕人,弃虏归朝,岂能与尔同逆耶!亟见杀,终不负朝廷也。监军王泽召王均谓曰:汝所部为乱,盍往招安之。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绍荣自经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冬十月甲辰,雷有终复益州。初,均率贼党,由升仙桥分路袭王师有终帅兵逆击,大败之。均既走,所过断桥塞路,焚仓库而去。己丑,有终遣杨怀忠追均,至富顺,及之,大败其众,遂入城。均缢死,怀忠取均首及僭伪法物,降其党六千人。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顺攻陷汉州/遂攻成都/顺入城/据之/僭号大蜀王/遣其党四出/攻劫州县/两川大震/
B.李顺攻陷汉州/遂攻成都/顺入城据之/僭号大蜀王/遣其党四出攻劫/州县两川大震/
C.李顺攻陷汉州/遂攻成都/顺入城/据之僭号/大蜀王遣其党四出/攻劫州县/两川大震/
D.李顺攻陷汉州/遂攻成都/顺入城据之/僭号大蜀王/遣其党四出/攻劫州县/两川大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库,一般指国家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府库的功能有别于仓库。
B.都巡检使,官名,主要职责为治民进贤、募兵统兵以及维护境内的治安。
C.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之一,大致范围在今西南一带。
D.王师,指天子的军队或国家的军队,“师”单独使用时可以泛指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灭之后,蜀地百姓处境艰难,王小波趁机作乱,一时获得了众多百姓的支持,势力发展迅速。
B.王小波死后,李顺攻陷了汉州,攻下了成都,但后来被上官正与宿翰的军队打败,从此一蹶不振。
C.刘绍荣面对贼党,奋力反抗,但寡不敌众,贼党想拥立他为首领,他严词拒绝,最终被贼党杀掉。
D.王均被雷有终打败,仓皇出逃,杨怀忠最终在富顺抓住了王均,取下他的首级,平息了王均之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议遣大臣抚谕,赵昌言独请遣兵急讨,无致滋蔓。帝从之。
(2)有终帅兵逆击,大败之。均既走,所过断桥塞路,焚仓库而去。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祓除不祥。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③时事:时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
C.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
D.尾联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感情。
15.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一诗,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品牌因一次关键的转向而_________。最初,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文化衍生产品一度等同于旅游纪念品,价格高昂,质量一般,没有新意,口碑不佳。直到2013年,(     )。图案是乾隆皇帝比剪刀手的购物袋,印着“朕不能看透”的桑蚕丝眼罩,“奉旨旅行”的行李牌……这些文创产品,__________中透着俏皮,圈粉无数,爆款不断。故宫淘宝店的线上运作,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一直生存于“体制内”的博物馆不再捧着金饭碗还饿肚子,开始纷纷“破圈”,集体上线“卖萌”。 几年前,“文创网红”还只有故宫__________,如今已经有全国数十家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加入文创品牌的开发大军,玩法众多,__________十足。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闻名遐迩       新颖       一家独大       创新性
B.大放异彩       新奇       一家独大       创造性
C.闻名遐迩       新颖       一枝独秀       创造性
D.大放异彩       新奇       一枝独秀       创新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宫淘宝店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让大众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B.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的故宫淘宝店,让大众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C.在故宫淘宝店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之后,大众才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D.看到故宫淘宝店颠覆性的“卖萌”姿态之后,大众才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彰显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B.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的开发,成功获得炸裂的口碑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C.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成功,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D.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不但口碑炸裂而且经济效益良好,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20.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①。对此,②,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③。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2018-01-06更新 | 234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7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8.14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下面是某单位举行的“浪漫七巧节”活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指出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2022-12-03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学者于丹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古代市集中每匹布八吊钱,某人要买三匹布,却只拿得出二十三吊钱,于是他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二十四”。卖布人和他理论,他还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

一个青年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青年找来自己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请他主持公道。 学者沉思了一会,然后说“三八就是二十三。”

有人认为学者虽然表面上犯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但是却因此保住了买布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宽容、隐忍的大智慧。于丹教授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说明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通达,在某些时候能够灵活变通,不认死理。

一位时评作家对此却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与现代科学、法治精神相违背,这种所谓的“灵活变通”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是我们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障碍。


请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2022-12-09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非连续性文本
4-60.65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7-90.65余华(1960-)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8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漫画/照片  简明  连贯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价值理念  记叙性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