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期末 2023-02-11 1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

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摘编自王一川《文化自信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的三重维度》)

材料二:

按传统分类,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和审美三种。认知思维追求真,发展着人的智力;道德实践追求善,发展着人的德性;审美体验追求美,发展着人的情感。艺术则是一种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它和认知思维、道德实践一起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且还能为人的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助力。因此,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理解艺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把艺术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和发展语境之中,为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偏于感性的创造性的掌握方式,在艺术中,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感性能力和素养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并非专注于对象的性质,而是关注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蕴含着很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正因为艺术更多地显示了“意义”,因此与揭示事物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认知不同,它可以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艺术的实践并非主要建构现实的对象,而是偏于创造非现实的心灵时空。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有物质性的一面,表面看起来似乎与工匠的劳动成果并无区别。但实际上,艺术家创造的那个“物”是一种意象的替代品,其审美和人文价值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这个物所能体现的意象。例如,一件雕塑品,在非艺术眼光里,等于一件普通物品:它有物的重量、体积等。但在艺术眼光里,这件雕塑品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当人用艺术的眼光看这件作品时,雕塑的物的属性褪去了,而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法国雕塑家罗丹这样描述他对古希腊雕塑品《断臂的维纳斯》的感受,他说:“这是真的肌肉”,“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一块被雕琢过的石头,在这位雕塑家眼里完全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意义的。当我们谈论一件艺术品时,“艺术品”有多重存在样态:作为物理存在的一个物品,作为可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作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一件商品等,而这些其实都不是具有艺术特性的存在。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作者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此刻,艺术品是超越了“物性”“现实性”的创造性意识的对象,此刻的艺术品是富于“灵性”的。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

(摘编自杜卫《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有可能会释放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
B.对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三重维度的论断,只是源于对其历史境遇的考虑,而忽视了对其逻辑或理论的判断。
C.认知、道德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主要方式,相关活动分别在追求真、善、美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希腊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是雕塑家的劳动成果,而在观赏者眼中却成为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B.艺术可以让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能力和素养得到发挥,并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C.由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同一件雕塑品显现出的特性和价值也就不同,但是雕塑品本身的属性并未发生变化。
D.艺术品是富于“灵性”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自然和生活的诗意。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刘海粟认为:“一方面发挥艺术创造之天才,他方面以审美深入吾人生活之中,使吾人浸淫于美的环境。”
B.鲁迅认为:“‘国粹’多的公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C.引进《阿凡达》等影片,推动国内电影企业先后制作了《英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电影。
D.《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随后又独自聆听梨香院内传来的《牡丹亭》唱段。
4.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看法进行简要分析。
5.如何发挥艺术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遇

〔日本〕石川乔司

终于见到您了!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啊。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成为年近八十岁的垂垂老者。那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年才五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吗?

为参加亡母十三周年忌辰祭拜,昭子坐上了开往东京的中央直达特快列车。从上车的那一刻起,邻座的老人就让她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先搭话的是老人。

那个,请问你到哪?

您好。我坐到终点,您呢?

我也是……唉,是我糊涂了,这车本来就是直达终点,半途不停的。

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都在自嘲落伍于时代了。这时候,对方眉宇间的黑痣引起了昭子的注意,她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老人一边讷讷地说着话,一边凑近昭子: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这车,请多多关照。

啊,我也是第一次呢,该是我请您多关照才对啊!

二人彼此低头致礼的时候,老人头顶的两个样子奇特的发旋特别惹眼。昭子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

兵荒马乱之际,昭子和母亲挤上了一列超员的夜行列车。车厢里拥挤不堪,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唯有昭子不受影响,还觉得很好玩,因为有一个身体结实的高个子兵哥哥驮着她。她朝下一看,发现兵哥哥的发际渗满汗水,头顶中央并列着两个奇特的发旋。昭子突然产生冲动:将来我一定要做这个兵哥哥的新娘。列车在黑暗中不停地前进,前进……

后来,昭子从母亲口中知道了当时的艰难处境。那是战败之年(1945年)秋天的事,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长途旅行尤为艰难。母亲接到娘家发来的父亲病危的电报后,攥着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火车票,带着才五岁的昭子,离开九州的婆家赶往远在栃木的娘家。

那时候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弟弟,车厢里拥挤不堪,母亲快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一个像是复员兵的年轻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年轻人让昭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腾出空间,自始至终保护着母亲不被周围乘客挤倒,一直到东京终点站……

受到如此体贴的照顾,母亲感激不尽,但东京车站人流汹涌、秩序混乱,母亲还来不及道一声谢,就同年轻人走散了。这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从那以后,她就凭着当时年轻人说过的一句我叫中村这唯一的线索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但直到最后,母亲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找到他,你一定要代我谢谢他……昭子牢牢记住了母亲临终时说的话。

现在昭子终于同恩人不期而遇了。望着老人的脸,昭子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

你是有什么心事吗?老人微笑着问,同时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

没……好久不见,中村先生。最后几个字她是带着哭腔说出来的。

哎?老人脸上掠过一道惊异之色。

您大概已经忘了,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昭子下意识地触摸老人的手。

随着真相渐明,老人的手开始颤抖起来。

昭子的话一说完,老人就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真是奇遇啊!我也一直记着呢。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回国便遇到你们这对幸福的母女,当时你还骑在我脖子上撒了泡尿呢。

啊,是吗?昭子被这意外的话羞得满脸通红。

一闭上眼睛,那时的情景就浮现出来。你稚嫩的小脸,还有你母亲的模样……你母亲长得真漂亮。

要是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话该有多好。

时间在慢慢流逝。说不定眼下这趟特快列车疾驶的线路,正是五十六年前载着二十岁中村和五岁昭子的破旧火车开过的线路。车窗外,似乎可以看见那时黑暗笼罩下的凋敝景色。

五十六年啊!记得母亲常常说,中村的头文字是N,咱关姓的头文字是SNS分别是日汉字‘中’和‘关’的发音声母),这也是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吸引,照理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可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呢?在这里见到您,大概真是磁力的作用吧!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自己的身体悬浮着,离开地面有十厘米……

昭子说出这番像是酒后的醉话,连她自己都觉得奇怪,而老人则一直沉默不语。他在苦苦思索着,五十六年前与眼前这个女人擦肩而过,半个世纪后竟又重逢,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复员回乡的列车上,邂逅一对幸福和睦的母女成了他走向沉沦的起点。他千里迢迢回家后发现,在战败导致的穷困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姐姐彼此反目。不久,灾难又频频降临这个破败的家:父亲因甲醇中毒失明,母亲跟着别的男人私奔,姐姐被占领军污辱,最后,他自己也离开了家。

他在想:你们怎么找得到我呢?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墙里度过的……

老人自嘲般地歪着嘴,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刚才摸到手的钱包重新放回去而不被对方发觉。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列车都是载着不同的人生在疾驶。

(杜海清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昭子前后两次乘坐的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但走的可能是同一条线路,这使得她能够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
B.为使昭子能在五十六年后认出中村具有合理性,小说特意点出了中村眉间的黑痣、头顶的奇特发旋这些相貌特征。
C.母亲对于当年照顾自己的中村感激在心,临终还嘱咐女儿找到恩人致谢,母亲的言行强化了昭子对往事的记忆。
D.年轻的中村对困难中母女的照顾非常周到体贴,充公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与他后来的沉沦形成鲜明的对比。
7.关于小说的首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倒叙手法,直接从昭子巧遇并认出老年中村写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B.“终于见到您了!”起笔即是昭子的内心独白,且语气强烈,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C.“五十六年”“二十岁”“八十岁”“六十岁”等表示时间的数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D.小说整体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本段则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8.小说最后部分中村偷窃昭子钱包的情节为什么特别让人感到意外?前文为这一情节埋下了哪些伏笔?
9.有评论者认为,二战后日本出现的反战文学的视角大都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其对战争的反思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十五年,谋伐吴。谓大夫文种曰:“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曰云有天气即来陈之,今岂有应乎?”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谏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证也。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越王曰:“听孤说国人之辞: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更其术。于是乃葬死问伤,有忧,贺有喜,送往迎来,除民所害。然后卑事夫差,往宦士三百人于吴。非孤饭不食,非夫人事不衣。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畜。今国之父兄日请于孤曰:‘昔夫差辱吾君王于诸侯,长为天下所耻。今越国富饶,君王节俭,请可报耻。’孤辞之曰:‘昔者我辱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如寡人者,何敢劳吾国之人,以塞吾之宿仇?父兄又复请曰越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孤悦而许之。”种曰:“未可往也。吴王虽无伐我之心,亦虽动之以怒,不如诠其间,以知其意。”越王曰:“孤不欲有征伐之心,国人请战者三年矣,吾不得不从民人之欲。今闻大夫种谏难。”越父兄又谏曰:“吴可伐。”于是乃大会群臣而令之曰:“有敢谏伐吴者,罪不赦。”蠡种相谓曰:“吾谏已不合矣,然犹听君王之令。”越王复召范蠡谓曰:“吴已杀子胥,道谀者众。吾国之民,又劝孤伐吴。其可伐乎?”范蠡曰:“须明年之春,然后可耳。”其夏六月丙子,勾践复问,范蠡曰:“可伐矣。”以乙酉与吴战,丙戌遂虏杀太子,丁亥入吴,焚姑胥台。吴告急于夫差,夫差方会诸侯于黄池,恐天下闻之,即密不令泄。已盟黄池,乃使人请成于越。勾践自度未能灭,乃与吴平。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兄又复请曰/越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B.父兄又复请曰/越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C.父兄又复请曰/越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D.父兄又复请曰/越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意为天命、气数,文中指上天安排的运数或征兆,预示越国可以讨伐吴国。
B.“寡人诚更其术”与《六国论》中“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C.“吊有忧”中的“吊”指凭吊哀悼,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不同。
D.乙酉,文中是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与后文“丙戌”“丁亥”是前后相连的三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谋划讨伐吴国,向大夫文种询问伐吴是否占据天时人和,文种认为伍子胥因忠谏而死就是有利的天时因素,并提出尽力说服国人的建议。
B.勾践勇于进行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过错;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民众疾苦,消除他们面临的危害,对外自居卑位,去侍奉吴王夫差。
C.文种反对勾践攻打吴国,主张选择恰当的时机,趁吴国疏忽大意时摸清其想法,不能主动去激怒吴国,但是勾践从民心角度表达了不同看法。
D.在伐吴问题上,范蠡虽然与勾践观点不同,但还是决定服从国君的命令;勾践两次就伐吴一事向范蠡征求意见,第二次时范蠡顺势予以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夫差辱吾君王于诸侯,长为天下所耻。
②如寡人者,何敢劳吾国之人,以塞吾之宿仇?
14.勾践为什么三次提到越国百姓向其请求伐吴?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辰州建中四年多怀

戎昱

荒徼辰阳远,穷秋瘴雨深。

主恩堪洒血,边宦更何心!

海上红旗满,生前白发侵。

竹寒宁改节,隼静早因禽

务退门多掩,愁来酒独斟。

天涯忧国泪,无日不沾襟。

【注】①此诗作于戎昱被贬辰州(治所辰阳,今湖南怀化)任上。②此句指藩镇割据,战乱四起。③禽:通“擒”。④务退:处理完公务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描写所居之地偏僻荒远,又适逢连绵瘴雨,透露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境。
B.诗人此时虽然远离京城,但仍表示为报答皇恩甘愿倾洒热血,誓死不移忠贞之心。
C.诗人用被擒的隼鸟作比,形象地表达了对于自己被贬远地的愤怒、怨恨和无奈。
D.诗歌的最后四句从日常生活场景入笔,用语平易朴实,忧国忧民之情显豁浓烈。
16.后人多认为,戎昱在诗歌创作上追摹杜甫。请以本诗“海上”两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