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铜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期中 2023-04-17 1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段云南傈僳族小伙录制的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由于过于“魔性”在网络平台走红,引得各地网友纷纷模仿。

事实上这不是云南方言首次“出圈”,“方言版”村规民约、大喇叭方言播报疫情都在网上引发关注热议。“不是自己呢东西不能偷、也不能整烂,偷着么要被抓呢,整烂么要赔呢。”2018年,云南开远市一张贴在墙上的村规民约走红网络,十二条内容除了以极具特色的当地方言来表述外,读起来还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当地村委会主任称,因当地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才以大家熟悉的方言形式来公示村规。专家表示,村干部用通俗易懂、甚至稍带俏皮的语言来表述村规,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创新之举,更容易深入人心。

2020年春节期间,在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曲靖硬核“老村长”大喇叭方言喊话爆红网络,刷爆微信朋友圈。“老村长”一口土味地道的曲靖沾益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成为打通防控疫情信息“最后一公里”著有成效的好经验和做法。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乡土记忆的聚合与凝结,但方言走到今天面临传承乏人的困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年前的一次调查,全球有6000多种语言处境堪忧,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主要是方言)消失,超过了很多动物的灭绝速度。如今“为家乡上分”等系列视频能够在新媒体语境中爆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节选自《“我是云南的”背后的方言困境》

材料二:

关键词:短视频时代

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开始碾压过去娱乐方式,成为全民娱乐首选。此前的“山东菏泽曹县666”“蓝瘦香菇”等都是通过短视频传播。国内权威移动大数据公司极光发布的《2021年Q2国内移动互联网报告》指出,当前国内移动网民人均每日APP使用时长为5.1小时,而网民使用时长最高的就是短视频App,用户使用时长占比达29.8%,约人均每天1.5小时。

关键词:乡土情怀

经过岁月积淀而形成的方言,寄托着乡情,承载着乡愁,对家乡的喜欢,最原始的就是母语。“为家乡上分”系列视频的走红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一度被认为“式微”的方言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很多人在乡音中找寻情感共鸣,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传承古老的方言,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情感。

节选自《“我是云南的”引发的思考》

材料三:

方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我是云南的》折射出很多人正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方式使古老的方言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此外还带给我们其他启示:

启示一:新“玩法”助推方言保护传承

这些年,方言文化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载体,有助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除了短视频平台,影视、综艺节目也是方言文化传播的载体。爆款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将两支来自广东的方言乐队推到了台前,“九连真人”和“五条人”带火了客家话和福佬话,他们将方言融于歌词之中。再比如,近年来,方言电影数量增多,拿今年来说,以上海为背景的《爱情神话》被影评人称为“新沪语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有武汉话版,《雄狮少年》有粤语版等等。

启示二: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看见

视频火爆之后,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给这位云南小伙,贴上了“精神小伙”、“土味视频”的标签。但如果你真正了解完傈僳族的文化后,你也许会对这些“土味”肃然起敬。傈僳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氐羌族系乌蛮中的一支,在历史上始终遭遇战乱压迫,因此他们不断迁徙,最终大部分在怒江流域聚居,在20世纪之前,傈僳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的文化传承靠的就是唱歌,一名傈僳族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唱歌”这件事情。短视频时代,让更多普通人拥有了表达空间,让不同民族的方言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而这些不同文化以及个体的多元化、差异性、态度和价值观在同一舞台出现,也促成了短视频平台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和直播生态。

启示三:向更多人向外推介云南

视频的走红,为更多人向外推介云南,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好样板。互联网传播空间呈现出来的新态势,成为云南“借船出海”的新风口。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地域特色产品的云南,在对外宣介当中不必“一棵树上吊死”,非得投入庞大的资源用于传统的媒体平台,而应该考虑大众化、低门槛的短视频平台。

节选自《“我是云南的”火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方言来公示村规民约,播报疫情,主要因为当地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样做更易深入人心,被村民接受。
B.全球有6000多种语言处境堪忧,方言的消失超过了很多动物的灭绝速度,传承乏人是方言走到今天面临的困境。
C.短视频平台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和直播生态,让更多普通人有了表达空间,让不同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D.地方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不应该借助传统媒体平台,而应该考虑大众化、低门槛的短视频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曲《我是云南的》爆红,以及方言村规,方言喊话的成功并不能掩饰方言整体式微的困境。
B.“为家乡上分”系列视频走红,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内移动网民人均使用短视频APP时间较长。
C.方言乐队,方言电影的层出不穷,说明人们在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承与保护方言文化。
D.“土味视频”的背后很可能是苦难的历史和自强不息的文化与精神,不应轻易对其贴标签。
3.结合材料内容简单谈谈该如何更好的传承保护方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烟摊儿

胡家胜

①庸城的南门街有两把刀,一把叫刘一刀,一把叫朱一刀。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所卖的烟丝庸城人叫丝烟儿,摊儿也就叫丝烟摊儿。

②南门街是庸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因靠近南门码头,每天装船卸货和过渡的人不少。那些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一只烟荷包吊在裤腰上,歇息的时候就抽上一锅,或是卷一根喇叭筒,吧嗒吧嗒抽几口。抽完烟,将烟荷包往肩背上一搭,背着两手走在南门街上,有点儿像庸城花灯戏中唱的呀呀呀嘚儿喂那样嘚瑟着。南门码头过渡的人大都来自澧水河对岸的乡下,赶街后,自然不忘在丝烟摊儿称上半斤八两的丝烟儿带回家。

③刘一刀和朱一刀用的都是一样的大切刀,六七寸宽,一尺二长。刀头固定在蹩脚的长条桌案上,一头安有烙了鱼鳞纹的木头刀把。两人每天要切二十几扎旱烟叶儿。扎,相当于捆。一扎大约有一斤二两。夜里将烟叶捋抻开,用桐木板压制固定,第二天便用篾筐搬至摊前。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一天的活计就在晨光中开始了。

④丝烟摊儿是汪记南杂铺学柜汪立人的。每天一早,汪老板洗漱完毕后必来丝烟摊儿上过早(吃早饭);每晚收摊前,汪老板同样会来丝烟摊儿上消夜。南门街的人记得,自从有了丝烟摊儿,汪老板每天过早和消夜雷打不动。

⑤汪老板从刘一刀刚切出的烟丝中抓了一撮,填进黄铜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那烟雾吐出来后,他的整个大圆脸都有点儿模糊。之后,他用力一吹,烟锅里的灰烬噗一下飞出来。接着,又从朱一刀的丝烟摊儿上抓了一撮烟丝儿填进烟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之后,又用力吹出了烟锅里的灰烬。汪老板并不说话,起身,握着烟袋的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走进铺面后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天再难照面。汪老板的家眷和下人从不打铺面过。铺面后的院子连着后面的巷子,所有人都从巷子里进出。汪老板的院子有多深,家业有多大,庸城街上没人知道他的根底,只知道汪老板是开南杂铺的,兼带着经营丝烟摊儿。汪老板还有一条货船,往来于上下河之间,贩些土货和紧俏物资,据说有一次还买过十来条汉阳造长枪,之后不见下落。

⑥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

⑦刘一刀和朱一刀是一起来的。怎么来的?并没有人知道,就像是突然从土里冒出来的。两人来后,汪记南杂铺前摆起了丝烟摊儿,庸城里的人才知道汪记南杂铺新来了两个伙计。两人一起在汪记南杂铺过起了切烟丝儿卖丝烟儿的日子。两人卖丝烟儿却从不抽烟,这让买丝烟儿的人疑惑:这么好的丝烟儿,咋就不抽呢?这哪里像两个男人?

⑧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两人每天都会把刀头的铁轴一抽,去街沿儿上的一扇麻石磨子上磨刀,嚓嚓嚓,嚓嚓嚓,刀磨得白亮亮的。刘一刀磨好刀就会剃络腮胡,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有人给朱一刀说媒,朱一刀说:两片嘴巴皮都糊不上,哪还顾得上娶老婆?

⑨庸城里闹过几次县长被刺事件,上峰怀疑是县警察局局长唆使人干的,因为两人素来不和,可又没抓住把柄。于是,上峰命令县警察局局长限期破案。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一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两人腿脚被打断,已经奄奄一息。汪老板赶紧请来庸城名医救治。一个月后,两人下地走路。又过月余,汪记南杂铺前的丝烟摊儿又摆起来了,依然还是刘一刀和朱一刀。只是两人情形大变,不再多言。

⑩有一天夜晚,澧水河两岸突然枪声大作,有人高喊:红军要过河了,红军要过河了!后来,只听见南门街上过兵的跑步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

⑪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县国民党兵尸体。汪老板赶紧叫伙计们把刘一刀和朱一刀抬到山中埋了。之后,又喊了更多的人把那些兵的尸体也找个地方埋了。

⑫很长一段时间,庸城人只当刘一刀和朱一刀失踪了或是背着老板逃跑了。

⑬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

(选自《张家界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②段描写南门街的繁华热闹以及“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表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
B.“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这句话引出下文,讲述了刘一刀、朱一刀的神秘来历,为交代两人的真实身份作铺垫。
C.小说多次围绕“刀”进行描写,如写两人用刀切烟丝儿、刘一刀用刀剃络腮胡等情节,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刀艺的高超。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街沿儿”“吧嗒”等词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亲切自然。
5.关于文中第④⑤段对汪老板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老板家业很大,但他每天过早和消夜都雷打不动地来丝烟摊儿,说明了丝烟摊儿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运用“抓”“填”“吹”等一系列动词来写汪老板抽烟,主要为了刻画他沉稳睿智的性格特点。
C.汪老板买过的“汉阳造”长枪不见下落,暗示他身份特殊,为后文交代其地下党身份埋下了伏笔。
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处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
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
7.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形象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请结合刘一刀、朱一刀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痛惜,哀怜)
B.批大郤,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车骑(放弃,丢下)
C.吏民,封府库(登记)                                  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
2023-04-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铜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烛之武退秦师
A.如会同,端章甫
B.刀而藏之
C.越国以
D.项伯杀人,臣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10.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臣未之闻也。
D.百姓之不见保。
2023-04-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铜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
2023-04-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铜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