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28 1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当今热度最高的网络语言,“内卷”当仁不让,各大主流媒体关于“内卷”的讨论层出不穷,简直“万物皆可卷”。豆瓣话题“你所在专业或从事行业有哪些‘内卷’现象”下,已有千万级的浏览量,数百条回答涉及求职、晋升、育儿、升学、婚恋各个领域。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据考证,“内卷”原本还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文中提出,意思是“边际效用递减、没有发展的增长”。后来,中国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用“内卷”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据此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社会运行没有出现大突破。如今作为网络热词的“内卷”,显然没有那么深奥的学术含义,而是带上了调侃的意味,其最早流行可能源于几张清华学霸的照片,有同学边骑自行车边看电脑,因其过分努力的行为给旁观学生带来焦虑和压力,被称为“清华卷王”。由此生发的网络用法层出不穷。可以作为名词,如“人生是张饼,内卷是宿命”;可以作为动词,如“今天你又内卷了吗”;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如“这个人也太内卷了”。

从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到网络语言中的“内卷”,它经历了一个语义指称对象泛化,同时语义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主要表达以下几种隐含意义:

竞争的白热化导致竞争的无序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竞争优势,但最终却会导致竞争的无序化,让整个群体在这种“不良竞争”中受损。比如外卖小哥原本有10分钟送餐时间,结果有人通过提速、占道等不良竞争行为,提前几分钟抵达,公司通过大数据计算,觉得他们还能再快,就会进一步缩短送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小哥尽管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因闯红灯等行为有生命危险,但规定的送餐时间却越来越短,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化。

过度精益求精带来无意义的重复。比如新时代的母亲们在育儿活动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往粗糙的养育方式被过度精细化取代,各种紫外线消毒奶瓶、针对婴儿不同部位的护肤品层出不穷,各位母亲绝不敢让娃输在“起跑线”,这被戏称为“母职的内卷化”。

大众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入无处不在的竞争。这里的意思强调了“内卷”不是主观努力、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出自被逼无奈、不努力就被别人甩下的恐惧。这一点在“教育内卷”“育儿内卷”“职业内卷”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补习班广告就利用这一点:“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广告词,立刻使家长产生一种焦虑,从而被胁迫进入内卷轨道,结果“越能吃苦,却越过越苦”。

(摘自刘心萌《要奋斗,别内卷》,《咬文嚼字》)

材料二:

如今,从大学生中“出圈”的“内卷”一词出现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无处释放的社会压力的代名词。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对于正在经历“内卷”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内卷”,并从“内卷”中脱身,是一个重要课题。

当大学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严把教学关、为大学生增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大学生也就自然感受到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压力并不是逃避的借口,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良药。但是,如何积极看待这样的压力,不仅需要大学生的自我调节,也需要高校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生说的内卷,往往想表达这样一种困惑:自己明明忙忙碌碌,学得很刻苦认真,但是好像并没有实现太大的突破,并没有提高太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告诉记者。

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困惑,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201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本科学生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32.8%的学生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

陈阳表示,“内卷化”本身是一个人类学的学术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在中国,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最早用“内卷”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有学生把“内卷”看成竞争,认为高强度的竞争使人精疲力竭。“严格来说,这种理解其实脱离了吉尔茨、黄宗智的初衷”。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在工作中发现,很多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也时常陷入“内卷”中。“比如说,有的毕业生找工作,如果我看你发朋友圈说,你这周参加10场宣讲,下周我就铆足劲儿参加20场,而且我的简历要花很多时间精力,甚至付费去排版美化。”于涵宇说,“现在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去思考,不要让自己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于涵宇表示,自己经常向学生强调要有“思维意识”。她认为,很多大学中的考核并不是比量的竞争,因此学生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自己认为的高度一体化的竞争,静下心来向内分析自己,再向外分析整体竞争环境,结合大势锻炼和发展自己。

陈阳认为,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她表示:“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摘自叶雨婷《大学生的“内卷”是竞争还是内耗?如何不被“卷”?》,《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尔茨和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其逻辑思维过程,都是从农业生产现象推演到社会发展现象。
B.网络上的“内卷”一词,既有调侃意味,也反映人们因他人过分努力而带来的焦虑感和压力感。
C.文中所举外卖小哥的例子,说明那些本想获取优势的不良竟争行为,反而有损整个群体的利益。
D.简单地把“竞争”当成“内卷”,认为竞争是一种无效的消耗,这种理解违背了学者们的初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词语的意义是不断演化的,从学术的“内卷”到网络语言的“内卷”,语义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B.家庭养育过于精细会导致母职的内卷化,与之相比,粗糙的养育方式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C.如果家长摆脱环境的胁迫,主动地选择内卷,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有可能挪脱焦虑情绪的困扰。
D.竞争压力不一定带来“内卷”,大学生不应以“学业压力大,反对内卷”为借口选择“躺平”。
3.下列选项,属于上述材料所说的“内卷”范畴的一项是(       
A.学习语文时,老师采取小组竞争方式,让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B.技校木工师傅让学徒们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精益求精,打磨出精致漂亮的木制器具。
C.为了拿到高分,学生们纷纷把老师本要求写的五千字的论文,写到八千甚至上万字。
D.为了钓到一条大鱼,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出海八十多天,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架。
4.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来看,正常“竞争”和“内卷”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说说青年人应该如何摆脱内卷、获得真正的成长。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起的鱼

袁有江

在男人均匀的鼾声里,她悄没声儿地起了床。摸着黑,替男人掖好被角,顾不上洗漱就出了门。迎着习习的凉风,走在黑黢黢的小巷,地举头望天,几颗星星眨着疲倦的眼。走到巷口处,她低头看了一眼表,再次感觉到城市比农村的好来。不管你在夜里几点起床,随便哪里涌出点儿光,都能让人将四周看清楚。转上马路,路灯将世界照得一片通明。两个穿黄马褂的清洁工,正在清扫人行道上的落叶。

她疾步赶到鱼类批发市场时,喧闹已在降温。到处湿漉漉的,到处飘荡着鱼腥味。几个穿着黄色雨衣的大鱼贩子,正在手忙脚乱地抬鱼桶装车。

永远比这座城市早醒的,是鱼类批发市场顶棚的防爆灯。这一刻,它照下来一圈圈昏黄的光,将一两个微小的鱼贩子照得无处遁形。他们通常都是单人独马,小推车上夹着一个椭圆形的儿童洗澡盆,死磨硬缠从批发商那里兑几十斤鱼。批发商厌烦透了他们,连那些二道贩子们也嫌他们挡路。他们将兑来的鱼,养在盆子里,扣上一张网。他们不打算去菜市场,鱼太少不值得到远处。他们知道,总有贪便宜的人,会起早来批发市场周边碰运气。

街角,是往返拉鱼车的水泥路与青石街的接口。穿着低领粉色毛衣的她,此刻正蹲在街口隔着鱼盆,和对面坐在青石条上的老人有条不紊地谈着价钱。她一边说鱼的肥瘦,一边对盆里的鱼指指点点。后来还伸出一根手指,隔着水皮,按了一条鱼脊。连睡觉也睁着眼睛的鱼,对这一按很不乐意,一甩尾跃出水面,顶在渔网上又哗啦一声落下去。

相较伶牙俐齿的少妇,老人显得口舌愚笨。他两手在看不清颜色的裤子上涂抹着,一时无措、失语。两只昏花的老眼,有些躲闪,很少正看少妇的眼。晓风拂过,少妇伸手拨拉滑下来的一缕头发。你到底卖不卖?不卖我就去别处买了。她假意站起来要走。老人迟钝地摇摇头,伸手掩上破旧的羽绒服对襟。那片红彤彤、皱巴巴的胸膛,大约觉出了凉意。

少妇并没有马上就走。屋里的男人昨晚说想吃鱼了。就算男人不说,她也打算天明买只鸡回来犒劳他的。近来闹禽流感,鸡贱得慌。电视上说,煮熟了吃不传染人。但男人一会儿说红烧鱼,一会儿说清蒸鱼,说的口水直流。男人兼做三家工厂的搬运工,干的都是重力气活儿。男人不是贪嘴的人。平时粗茶淡饭,偶尔说出来想吃什么,也是很少的。昨晚看着酣睡的男人,她就暗暗垂泪。全家就靠他一人,自己揽的针线活儿,糊口都难。

早起来批发市场,能撞上零卖的机会不是很多。批发商是断不会为一两条鱼开卖的。二道贩子们也没空搭理买零的主。他们都忙着批发,用车拉往城市的各大肉菜市场,预备大量地卖给那些有功夫零卖的、比他们更小的鱼贩子。

老人这样的,在批发市场被戏称为“鱼赖子”。他们多数是城郊的无业游民。半夜就坐在批发商的档口等,既不肯高价买,也不肯买多。不卖给他,就一直可怜巴巴地坐在那里,很是碍事。批发商不好得罪他们,只好按照给大鱼贩子的价格,卖点儿给他们,打发他们赶紧走。他们多数推着几十斤鱼,就在批发市场附近,随便找个不碍事的拐角停下,加上几毛钱差价就开卖了,赚个油盐钱。

少妇在心里盘算着,按照老人的要价,比菜市场便宜一块多,五斤鱼总要便宜七八块,这是自己缝补六件衣服的价钱。省下的钱够给留在老家的孩子买一套彩色铅笔了,不枉自己起早跑出了几里路。最重要的是鱼一手鲜。不够生猛的鱼,男人吃了会得软骨病。

她再次蹲下来,无奈地对大爷说,就按你说的价,给我这两条。说着,打记号一般,点了其中的两条鲤鱼。大爷抓出来装在黑色塑料袋里。少妇装着拽平整袋子,锋利的指甲迅速切下袋子一角,以便将水控出来。老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只见他装好袋子时,特地一手抓住袋子口,手抓住袋子底,倒过来控了控水才过秤。

六斤多。她看着两条油光水滑的鱼,挺满意。付完整数,正想问尾数的两角钱能不能免了,但见老人正低头抖抖索索掏出一把零钱,准备找她,她利索地递给老人一张一元的,站起身说,不用找了。

天已放亮,她步履轻快地走上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大街。

6.下列对小说首段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起”,同时“黑黢黢的小巷”“几颗星星”等词语暗示时间之早。
B.星星“疲倦的眼”,既写出了黎明前星星开始变黯淡的特点,也暗示人物身心的疲惫。
C.巷子、路灯、清洁工,这些元素写出城市的特点,流露出少妇在城里生活的幸福满足。
D.从“黑黢黢的小巷”走向“一片通明”的大街,象征着主人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7.下列各项对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妇伶牙俐齿,精打细算。为压低价格,她假意放弃买鱼;又趁老人不注意将鱼袋里的水控出。
B.小说刻画老人,主要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尤其是对眼神的描写,突出他的老实、木讷、敦厚。
C.小说情节简单,但中间运用了插叙手法和背景介绍,反映了更为宽广的生活,更为丰富的人性。
D.少妇本想要求老人免了尾数,最后却主动放弃找零,表现了她的性格由吝啬到大方的转变过程。
8.小说的结尾写她“步履轻快地走上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大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如果把小说的标题“早起的鱼”改成“早起的少妇”,你是否同意?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2023-04-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遣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石:量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拉力。③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孤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B.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C.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D.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恶能如此”和《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节两句中“恶”的含意相同。
B.“不肖”,本指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才,不贤。本文中的“不肖”是淳于髡的谦词。
C.“寡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还有孤、不毂等。
D.文中“左右皆试引之”和《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两句中的“引”字含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日夜酣饮不休,且不听直言,反而射杀进谏的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以实情上报的使者,奖赏以虚情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因此狼狈而逃。
C.齐王想任用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而淳于髡敬谢不敏,齐王让淳于髡不必多虑,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D.齐宣王所谓强弓不过三石,但左右都说齐王之弓超过九石,除了齐王无人可拉开;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2)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14.君王善于接受直谏,与哪几个重要因素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归弊战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②喷霜竹:即吹笛。③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肥水之战”长败章秦苻坚,后遭谗被疏。④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于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直抒胸臆,词人登高望远,“闲愁”是故作轻松之语,“千斛”用夸张手法,化无形之愁为可量之物。
B.四、五句用设问,“虎羁龙蟠”一句暗示建康虽为形胜之地但今不如昔,“兴亡”则饱含兴亡对比而产生的悲慨。
C.上片后五句写建康眼前的余象,柳外夕阳,水边归鸟,风吹乔木,黄叶凋零,片帆西去,渲染出悲凉凄楚的氛围。
D.词的上片吊古伤今,下片前五句用典,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愤懑。
16.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