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一 期中 2023-05-06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guàn)者     (wú)需          (wèi)然       (zì)尽裂
B.(páo)厨       (yán)          (chēn)目     少不(gēng)事
C.(cǔn)度       便(bì)            (biǎn)小     (lù)力攻秦
D.孝(tì)          恶(zèng)       (gǔ)        (shù)目项王
2023-05-0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吾点也                      与:和,跟             ②唯君                              图:图谋
③念窦娥葫芦提当罪     愆:罪过                 ④秦时与臣                            游:交往
⑤臣之所好者            道:规律                 ⑥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        置:搁置
⑦你道是暑气               暄:热闹                 ⑧如其礼乐,以君子               俟:等待
⑨百姓皆以王为        爱:爱惜                 ⑩謋然已解,如土               委:散落
A.②⑤⑧⑩B.①③⑥⑦C.①④⑨⑩D.②⑥⑦⑨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章甫  ②而刀刃者无       ③若不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⑤老吾以及人之老 ⑥范增数项王 ⑦道芷阳行 ⑧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C.①⑥/②⑤/③⑧/④⑦D.①②⑤⑦/③⑧/④⑥
2023-05-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各选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吾知也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臣未之闻也
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⑤以其无礼于晋
⑥构怨于诸侯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视为止,行为迟
⑨莫之能御也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⑪沛公安在
A.①⑦⑨/②⑩/③④/⑤⑥/⑧⑪B.①③⑨⑪/②/④⑧/⑤⑥/⑦⑩
C.①③⑨⑪/②/⑧⑩/④⑤⑥/⑦D.①②/③⑥⑨/⑤⑦/④⑧/⑩⑪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因为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强、根深叶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同心圆”就能越画越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在四川省大凉山阿土列尔村,344名村民走下新修的2556级钢梯,翻过了那座压在头上的贫困大山。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是各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扎扎实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摘编自张近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历史。
B.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培育出各民族共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C.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就能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D.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简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引出中心话题,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C.文章列举两个偏远少数民族脱贫的例子,强调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艰巨性。
D.文章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进行说理,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民族工作中,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B.各民族人民要秉持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化文化认同的观念,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
C.如果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巩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D.全国各族人民要扎扎实实深入推进共同目标,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就一定能够共创美好未来。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曾经的菖蒲

方华

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彳亍,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薹,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乍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⑪《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⑫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⑬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边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真是孤陋寡闻了。

⑭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养。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⑮ 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⑰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⑱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选自《散文》2020年第2期《水湄三篇·菖蒲》,有改动)

8.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秋后的菖蒲繁茂葱茏,在河边竖起绿色的屏障,是水边的美丽风景,直接点明描写对象,引出后文与菖蒲有关的童年往事。
B.第⑫段写人们都不再在端午节悬挂菖蒲叶的事实,说明在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的浸染下,这些陋习被破除消失了。
C.后文关于朋友家菖蒲的描写,一句“竟真是菖蒲”,写出了我看到菖蒲仿佛熟悉又不敢相认的情状,表达了我对“菖蒲”的思念之情。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清新明丽而又含蓄隽永。
9.本文写了与菖蒲有关的哪些童年往事?
10.引用诗文是本文一大特色,请以第⑪节为例分析其作用。
2023-05-0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