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三 赏析环境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3-07-12 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摊

相裕亭

铃声响了,清脆而悠扬!这是附近那所小学的铃声。

一天中,老人所期待的铃声有几次。可这一次,老人的神情有些特别,他想等等中午欺骗他的那个孩子。

老人在离学校远的小桥左侧的护栏边,摆着一个不大的杂货摊儿。

说是杂货摊儿,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拉动的小车儿,跟婴儿的躺篮子那样大,分上下两层,下层里有什么,他不给人家看,有两扇可以往两边开的小木门紧锁着。摆在上层的,花样挺多,有针头线脑,老人们抽烟用的打火机、火柴什么的,有老太太和小闺女用的发罩儿、花皮筋,滚鞋口的青带子什么的。花色品种最多的,还是孩子们吃的、玩的红气球、绿气球、黄气球和泡泡糖、花生糖。

不管什么人买他的东西,你只管看看那上面的标价,放下钱,拿了东西走了,老人是个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有人拿他的东西,他只是眯着眼儿冲你笑笑,指指那上面的小牌牌,再多的话,没了。

小学校的孩子们,每到放学的时候,就像小鸟归巢似的围到他小摊上来。自选自买,老人袖手旁观在小摊旁,堆一脸感激的笑,迎候着。

今儿头晌,放午学时,不知是哪个孩子捉弄了他,多拿了他一块泡泡糖,或是少给了他一毛钱。老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那个讨了便宜的孩子,没准放晚学时还要来的。他想跟那个孩子说说,别欺负他一个瞎子了!

这会儿,放晚学的铃声终于响了,老人下意识地把他的小杂货摊往跟前拉了拉,以便能辨出上午那个多拿他泡泡糖的孩子。

老人在小桥边摆摊已经多年了。附近,好多老街坊跟他都很熟,每到吃饭的时候,常有人送个包子,或端碗烧开水给他。他若想捉住那个多拿他泡泡糖的孩子,也很容易,让那些老街坊们给他长长眼睛就行。但他不想那样做。说到底,孩子总归是孩子,正是长年龄、长志气的时候,哪能给他们丢了面子。

当然,这事情要落到附近那些老街坊身上,老人肯定是要说话了。话说回来,那些老街坊也不会那样做。那些常到他摊上买东西的老太太跟他亲近着呢!过来扯他的青带子什么时,总是要先大声喊呼一声:

尺子呢?

或是问他:剪刀呢?

老人就知道是来割青带子或花皮筋的,问都不问,堆一脸笑容,摸摸索索地从小车的底层,把尺子、剪刀一起递上来。

等老人听到剪刀、尺子响,就知道人家量好了,剪断子,扔下几个硬币或纸钱,走人了。

他们从不亏扣老人一分钱。有时,还多扔个三毛、两毛的给他。

老人的钱,都放在他跟前的鸡腰子似的饭盒里。那饭盒,看样子已有些年头了,仔细看看,已没有一点好地方了。

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一天也卖不了几块钱。最好的时候,就是附近那所小学放学的那一会儿。不放学时,小学校有铁门锁着,孩子们一个也不出来!

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老人的小摊上总要热闹一阵子。孩子们相互挤着,拿他的泡泡糖,或买红气球。

一时间,老人总是眯着眼儿笑着,听那叮当、叮当的进钱声。哪个需要找钱,孩子们也晓得自己动手。

不用老人费一点事。

回头,等放学的孩子们,一个个远去了,老人会摸摸小摊上的各样东西,然后一枚一枚地数数收了多少硬币。成块的放进内衣的布兜里,一毛、两毛的,仍旧放在饭盒里。

这样的默契,在老人与孩子当中,一天一天地延续着。

谁知,就在今儿放午学时,老人的糖少了一块,或者是说钱少了一毛。这是哪个孩子欺骗了他?思来想去,老人把可能落到了最后一个到他摊上买泡泡糖的孩子身上。

记忆中,那孩子说一口奶声发气的普通话:

拿你一块泡泡糖

随即一声叮当声——硬币落到饭盒里了。

至于说,那孩子是不是拿走了两块泡泡糖,或是在拿泡泡糖时,是不是又轻轻地捏走了一块硬币,老人就不知道了。他只记得,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说话奶声奶气。

揣摩孩子的心理,他讨了便宜,还会再来的。

果然,就在当天放完学时,老人等来了那个单独走在最后,说话奶声奶气的孩子……

刹那间,老人感觉到上午那个孩子又来到他摊前了,还没等对方说话,老人就帮他把泡泡糖递过来了,老人说:

孩子,拿去吃吧,我不要你的钱!

当下,那个孩子不吱声了!几乎没敢在老人跟前停留,转身跑开了。

第二天,那个孩子没再到老人摊前来。

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出现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了。可就在这同时,老人的饭盒里忽然多了一毛钱。

一时间,老人摸着那一毛钱,不知是激动的,还是难过的,两个深凹的眼窝里,不由自主地滚出了浑浊的老泪。

(有删改)


小说以老人的小杂货摊为中心,写出了一个“人与环境共生”的小社会。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2022-10-15更新 | 38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向4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行者的脚步(节选)

阿耐

雷东宝四处问询,越问越远,发觉大家都在喊承包责任制,可迈出的步子有大有小,有的则是光喊不动,十来天走访下来,他心中大致有了底。

他还想到村后废弃已久的砖窑看看,想让砖窑重新工作,增加大队的收入,忽然听见有喊声传来,原来是两姐弟,他们掉进沟坎里去了。

雷东宝一手拉出了宋运辉,另一只手就递给了宋运萍,更是轻易得跟老鹰抓小鸡似的把宋运萍拉了上来。

雷东宝看着这两个斯斯文文的男女,心中生出老大的不放心,说道:“这儿以前烧砖,路给挖得坑坑洼洼的,你们小心跟着我走。”

宋家姐弟都觉得这人挺好,连忙紧紧跟上。“这儿是小雷家大队,你们家是前面红星大队的吗?红星大队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听说今年农业收成很好。”

宋运萍接过雷东宝的话,说:“我们家还要远,在红卫大队。”

这红卫大队,雷东宝正好刚去过,忙道:“你们还得走两个小时啊。从市里过来的吗?红卫大队也开始了承包责任制啊,不过开始得晚,今年收成还没啥大变化。”

“我家不是农业户口,不大清楚责任制的情况。”

宋运辉本来一直在后面默默听着,当他听到承包责任制,忍不住插了一句:“同志,你说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式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还是分组联产计酬?”

这么多天来,雷东宝终于见到一个能说得明白的,大喜,转身站住,一把抓住宋运辉的肩膀,大力摇了两摇,欣喜道:“你是大学生?你能耐了。你跟我说说,这个大包干怎么做,联产那个怎么做?我们大队正要搞这个,但整个公社没人说得明白。”

宋运辉倒并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听政治老师在讨论课上告诉全班同学的,再结合自己看的报纸内容,他胸有成竹地说:“先说分组联产计酬,是将大队社员全部按自愿结合组成三四个小合作组,而不是以前的上级指定分组。合作组按照人数承包相应的农田,再按照大队规定的承包数上交粮食。我这样说清楚了吗?”

“清楚,很好,我想起来你们红卫大队就是这么做的。大包干呢?”

宋运辉见雷东宝一点也不客气,倒也喜欢他的爽直:“大包干,说白了就是把分组联产计酬的包产到组分得更细,变为包产到户。眼下很多人认为大包干是土地私有化的前兆,是一种倒退,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我们讨论后认为,土地只是被承包使用,而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大队公有,其公私性质并没有变,不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宋运辉一口气说了不少,雷东宝却抓住本质说:“这分成小组,怎么与分到自己家比?从来都是自留地伺候得火热,公家地稀稀拉拉。分到自己家,才能调动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啊。”他又开心地说:“我姓雷,雷东宝,刚刚复员,政府让我负责大队承包责任制的事。我想既然是承包,就干脆承包到户,别什么承包到组,一组那么多人,要偷懒还是可以偷懒的。承包到户了,看谁还偷懒,偷懒了饿死自己。”

宋运辉冷静地说:“对,一竿子插到底。但事前对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做好,其他地方推行时听说阻力很大。我们姓宋,雷同志请留步,快出村口了。”

雷东宝又与宋家姐弟客气一番,他很想请两人起码去他家喝口热汤,但姐弟俩急着赶路,都不肯歇脚,他只得作罢。看着姐弟俩离开,他竟是在雪地风口站了许久,直看到他们的背影消失。

(节选自《大江大河》)


选文虽然没有集中写社会环境,但社会环境却蕴含于字里行间。请结合作品分析文中社会环境的特点。
2022-10-15更新 | 383次组卷 | 2卷引用:考向4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在异乡①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绝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2023-07-12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三 赏析环境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材

周伟

那是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了。”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着小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冬材曾患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儿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也蛮不容易的。”很长一段时间,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又用了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是想看清楚些,他整个脸都贴在了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他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非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儿。”

冬材娘先打完了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自己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又“嗷嗷嗷”地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这屋没人住了。刚准备走开,却听见“吱呀”一声,从虚掩的门缝里探出个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一样,空空荡荡的,冬材出不来,原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又“嗷嗷嗷”地高声大叫,老街却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才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却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里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的,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给冬材送饭,一人一个月,一天两次。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于是,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他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一张满是皱纹的老婆婆的脸。我想,冬材绣的字应该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那个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说:“老街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删改)


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3-07-12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三 赏析环境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023-07-12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三 赏析环境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6.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更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高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23-07-12更新 | 281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三 赏析环境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③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④“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⑤“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把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把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当时乌拉圭奴隶买卖盛行。


请指出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023-07-12更新 | 283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三 赏析环境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2022-08-30更新 | 438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32 分析小说的环境-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斋

白秋

①清风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却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头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②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他爹看他不是上学的料,怕他走弯路,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③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还带回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瞅准机会,他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多年来,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④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着自己常用的紫砂壶来品茶,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这可咋整。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⑤半信半疑的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除了靠边靠角的一大堆茶叶垛子,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的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等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柳锤、刮刀和现代焊接电器。最奇特的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⑥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⑦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晚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⑧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儿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⑨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小李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分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当即踢出师门,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⑩可是这个手艺在身,就像女人怀孕,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锔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⑪要说老王这个壶,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的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眼一看,宛若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老丁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锔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⑫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的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千方百计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⑬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这是一次研学课,对这些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孩子们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当然也有锔艺项目的几个人。

⑭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秀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见识到老丁的锔艺,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⑮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来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⑯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锔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贵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⑰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有删改)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403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3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