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中 2023-08-11 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影像扑面而来,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作为人类文明的符号系统,影像本质上是关于时空的具象叙事。在影像生存时代,影像生产不再是通常被垄断的基于新闻理念或者艺术理念的专业行为。今天,专业影像生产者依然凭借精益求精的创作唤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较之于数不胜数的“业余”生产者,专业生产者的影像覆盖面难免显得局促和单薄。影像生存时代的魅力一方面在于庞大人群中涌动的灵感与智慧,让短视频的场域常常充满新鲜的气息;另一方面在于给了所有参与主体相对平等的展示机会,全民影像的短视频生产也呈现出多元审美文化的特点。另外,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的一个统计,抖音用户上传的视频中记录了“1517万次‘出生’、2.53亿次‘长大’、1819万次‘毕业’、3347万次‘催婚’、715万次‘退休’”。可见,这样体量的集体影像记录意味着人们不再总是被动地处于影像的控制之下,不再是对影像一味屈从式消费,而是依据大众美学的特征主动参与和创造。同时,在短视频文化的推动下,今天的影像正在成为人们越来越习惯的“语言”表达或交流方式,或者说,影像已然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新“语言”。

然而无论在宏观视域中短视频的影像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关系变得有多么密切,影像终究是世界的投影。今天,影像化生存已经给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见”与“不见”的观看世界的机制。但其“看见”的世界相对闭合,并由多种力量共同塑形,既在于其个体内心的愿景,“因趣结缘”的群体认同,也在于技术与商业等外部机制的强力嵌入,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我们理想的情形是,通过超级短视频平台和强大的搜索机制,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他们想要观看的影像。但现实的情形是,人们通常不会充满理性地逐次打开进入影像之窗,而是容易在源源不断的短视频影像供给中,让观看行为从有序转为无序、从逐新转为重复、从清醒转为沉浸。在日积月累的观看积淀中,人们看起来是在别人生产的影像中流连忘返,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我的世界”。由于智能手机与个体的亲密匹配,人们之于短视频的观看行为往往是独立和隐蔽的,因此这种“选择”更容易听从他们内心的召唤,也可以更容易且精准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影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逻辑也会精准地把它们嵌入到“我的世界”中。另一种对“可见世界”强大的塑形力量是来自消费社会的商业机制。人们生产的短视频影像,不管是否有营利的目的,都在无形之中被标注了以观看量和点赞量等为“货币”计量方式的价格,观看量和点赞量也在调配和刺激着影像的再生产。

短视频场域中,缘于对自身“见”到的世界的充分认同,也因此会对“不见”的世界习惯性忽略。此外,随着影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难厘清其与现实时间交错交缠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脱域机制会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摘编自刘永昶《短视频时代的影像化生存》)

材料二:

技术媒介是人类的文化肌肤,它作为媒介延伸人类的身体,塑造人类的感官,创造新型文化。当前视频化生存预示着这种新型文化的崛起,全方位地冲击着人类社会。

当下,人们常常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限制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全面了解,以至于造成了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形成了文化区隔。这个路径展现的批判性思维及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没有多大意义,其中某些研究的视野和推论过于简略,比如参照系的设定常常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将考察尺度放大以呈现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探讨技术与文化的深层关系。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中,技术更新带来更多的文化交往,人们的认知范围大大地扩展了,遭遇不同文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德布雷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侵蚀文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技术价值的轻视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精神基因里。在哲学传统基础上,我们发现技术和文化的对立,而我们也一直理所当然地保留了这种观念。”因此,“技术文化”没有在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德布雷提出一个观点,技术趋向整合,文化趋向分割,“文化将人类物种分割成具有人性化的却不相叠加的东西:种族、人民和文明。然而,技术又将人类整合成一体”。由此,技术与文化展现出互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技术是无国界的,但它的实施必然受到文化影响,在技术的不断更新中,文化也出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交汇。

这个观点的启发意义在于,一是不能将技术与文化对立起来,而要变化思路,探讨两者是如何实现互嵌和转换的;二是既要在较大尺度中看到技术对于促进文化交融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要高度警惕技术可能对文化造成的侵蚀,特别是造成文化隔绝的危险,无论是在个体还是社会层面。技术更新带动的文化发展,必然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圈,视频化生存激发的技术破圈已超越文化,这个破圈,致使人类基于碳基身体的主体性正在遭遇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

(摘编自孙玮《技术文化:视频化生存的前世、今生、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影像生存时代,影像生产不再是专业行为,专业生产者的影像覆盖面也显得局促和单薄,很难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B.人们进入影像之窗后,观看行为容易从有序转为无序、从逐新转为重复、从清醒转为沉浸,从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我的世界”。
C.随着影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脱域机制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D.技术文化在文化中没有一席之地,这和技术价值受轻视以及保留技术和文化的对立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影像化生存时代,人们不再被动地处于影像的控制之下,不再是对影像屈从式消费,而是主动参与和创造。
B.作为全民影像的短视频生产呈现出了多元审美文化的特点,这与所有的参与主体有了相对平等的展示机会有很大关系。
C.材料二认为人们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造成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形成了文化区隔。
D.关于技术文化,德布雷认为技术和文化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是互构的,技术更新可以直接带动文化融合。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既肯定了短视频时代影像化生存的积极意义,又指出它的弊端,一分为二看问题,体现出论证的思辨性。
B.材料一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脱域机制会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这观点。
C.材料二第一处引用德布雷的话,是为了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侵蚀文化的原因,从而得出“技术文化”在文化中没有获得一席之地的结论。
D.材料二先指出人们常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的不足之处,再做立论,先破后立,体现了论证的针对性和充分性。
4.材料一开篇指出“影像扑面而来,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5.同是提及视频化生存中出现的“信息茧房”这负面现象,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虫儿唱           

赵长春

①辛运鸣的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是在他去世三十来年后火起来的。

②这是袁店河上下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约略对辛运鸣有印象的这样评价他:神经头、书呆子、八成。

③在小村,神经头、书呆子、八成是对不灵性、读书读愚了的人的称呼。辛运鸣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家都急着向前割麦子,辛运鸣突然停下了,并要求别人也不要往前。听,云雀在前头麦棵里唱歌,高兴着哩!队长对这个高中落榜生滥施权力很恼火,一坷垃砸过去,前面麦棵子里就忽地钻出一对鸟,箭一样直射云天,一路飞鸣,眨眼成为高天中的小黑点——啥云雀?钻天吼!队长手一挥,割麦!

④辛运鸣一天都沮丧着,割得很不起劲。

⑤像辛运鸣这样的人物能处上对象,在小村人的眼里,也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文芝当年非要嫁给他。文芝说他读书多,会写诗,是个文化人,又不耽误劳动。文芝的爹气得跳了袁店河。可是不到半年,俩人离了。文芝说,书不能当粮食,诗不能换钱。

⑥运鸣不急,依然故我。后来干脆在袁店河畔的竹林深处盖了一间房,竹枝烧饭,河水为茶,孤家寡人地过着。久了,人们都几乎把他忘了。

⑦运鸣住到竹林里,为的是听鸟叫。竹林里多鸟,最多的是麻雀,还有喜鹊、老鸹、逐木鸟。

⑧运鸣最喜欢听麻雀叫,喳喳喳喳一片,晨昏时分最浓,小村人都嫌聒噪,辛运鸣却说好听。早晨,麻雀们从竹林深处起床,呼朋引伴,牵儿挂女,在枝叶上蹦跳着,一朵一朵地乍飞,商量着一天的日子。黄昏,麻雀们成群结队地回来了,以红彤彤的夕阳为背景,一个又一个、一串又一串地落在沙滩上,黑压压地,小脑袋一点一点,小屁股一翘一翘,细脖子一伸一伸,打着招呼喝水,梳理一天的疲劳。走路是一蹦一蹦的,在沙地上留下一个一个的湿湿的字。然后就突然轰的一声旋起,像一团烟雾,膨胀着,收缩着,乍东乍西,忽高忽低,猛地扎进竹林,鸣声骤起,轰然一片!

⑨麻雀也有沉默的时候。下雨天,一个个湿漉漉地缩头收膀,缀系在枝叶间,黑豆似的小眼睛透着亮,左一骨碌右一骨碌。雨声沙沙或刷刷,风走过,就多了呼呼哗哗。辛运鸣就在竹林间走动,随处撒些碎小米或者压坏的麦子。雨把他淋成了水母鸡,头发一绺一绺地贴在额上,唇头青白,看着比麻雀们还可怜。

⑩麻雀们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尤其是黄昏。吃饱了喝足了,抖抖翅膀,一振身子就飞上河边的电线上。小村通电后,还通了广播、电话。电杆上不仅有电线,还有电话线、广播线,五六根,高低上下。麻雀们很随意地落上去,唧唧喳喳地开会,有上有下,长长地延展过去,衬着蓝天,很好看。

⑪辛运鸣就听着麻雀们的叫,就开始画,依着电线的高低,依着麻雀们的站位,一道线一道线,一只鸟一只鸟,画技不高,倒像是五线简谱。画好了,放在小屋墙上的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里。那个牛皮纸信封很难得,是他从村上小学校的校长那里讨来的。当时他喜欢那个信封上的邮票,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那张;要来后,又不舍得剪信封了,放着;现在,用来放他的五线简谱

⑫天天画,辛运鸣不烦。他说,麻雀们也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晴天一个样,雨天一个样。一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唱法,几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另一种唱法。也有独身的麻雀,离婚的麻雀,喜怒哀乐都表现在电线的站位上。就是不唱,各自站各自的位置也表达着唱……运鸣这样说的时候,村人一头雾水。

⑬辛运鸣一笑,只管画,风里雨里,还有大晌午头儿。画好,存起来。后来鸭河口水库发电了,架起了高压线塔,辛运鸣就自己立起几个木头杆子,牵上五六根铁丝,让麻雀们站在上面沉默、吵架、开会、歌唱……

⑭后来,辛运鸣不见了,放羊的天德说他见辛运鸣最后一次像是要捞河水里落下的一只鸟儿,狠劲地往水里探身子……也有人说,辛运鸣上省里找大音乐家们去了。说法不一,反正,辛运鸣在袁店河上消失了。

⑮再后来,就是三十年后,小村的竹林子越来越小了,林子深处的那个破茅屋越来越招人眼儿了,拆的时候发现了墙上的那个大牛皮信封,抖开,一张一张的,发黄,有点霉,几根线上高高低低爬着蝌蚪。辛运鸣的本家侄子眼前一亮,像俺闺女拉二胡时的谱页子!

⑯果然!辛运鸣本家侄子的闺女在省城大学学音乐,拉二胡。展开这些发黄发霉的纸,操弦,推、拉、按、揉,天!竟是美妙的旋律!

⑰于是,就有教授们来袁店河了,说是寻找一个大音乐家!

⑱辛运鸣是大音乐家!小村人张大了嘴巴!

⑲辛运鸣的本家侄子没有把信封给他闺女,他说亏得没给,要不然这个傻丫头也给捐了,那信封上的邮票就值两头猪呢!辛运鸣的本家侄子还说,听听小虫儿叫,就能成音乐家的话,我给俺闺女扎的本钱太大了吧?!

(有删改)

【注】小虫儿:是袁店河方言,指麻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辛运鸣割麦时听云雀唱歌的举动遭遇队长奚落,之后沮丧了一整天,这说明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B.辛运鸣在讲述麻雀的唱法及站位时,“村人一头雾水”;当教授们说辛运鸣是大音乐家时,“小村人长大了嘴巴”。这表明村里人对他的隔膜和不理解。
C.辛运鸣在和文芝离婚后住进竹林里,是为了治愈其婚姻破裂的创伤,足见这段经历对他造成的沉重打击。
D.小说结尾交代辛运鸣本家侄子没把信封给闺女,是因为他觉得信封上的邮票比里边的谱页子更值钱。这暗示了本家侄子有过人的眼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交代辛运鸣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三十来年后才火起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全文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使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直接客观地展现辛运鸣坎坷孤独的人生经历。
C.小说叙事上采用单一线索,多用短句,注重留白,语言华丽蕴藉,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的效果。
D.被村里人称为“神经头、书呆子、八成”的辛运鸣,却是教授们寻找的大音乐家,鲜明对比增添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8.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多个“一”字描写麻雀,有怎样的作用并赏析横线的句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作者赵长春说“任何一个人来到世间本身就是传奇,在我的笔下,袁店河畔的医生、戏子、大盗、土匪、裁缝……一个个都是传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辛运鸣的传奇人生。
2023-08-1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王世积伐陈,陷阵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岁余,复位。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甚B信C之D车E驾F西G巡H至I天J水K景L献M食N于O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与“惑而不从师”(《师说》)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B.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文中用来说明李景射术精湛。
C.“合击大破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含义相同。
D.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位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面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的辽东军资,虽然正在遭逢战乱,但是他也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D.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2)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14.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
2023-08-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B.首联点明诗人的客居身份和心境,“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
C.颈联对雨势变化观察细致,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光明。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16.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运用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2023-08-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