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23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

“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

“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你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

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

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睛看一回。”

“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

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

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

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

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

“明天就走?”

“天一亮就动身。”

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

“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

“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昏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

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坎坷的岁月,难以阻挡“瞎子”师徒为看见世界的决心,他们坚持着用心弹琴。
B.老瞎子的师父知道药方是一张白纸,但为了给老瞎子拉紧生命的琴弦,对他说了谎话。
C.老瞎子最后发现那五十年的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
D.“瞎子”师徒饱受艰辛,根据自己所知猜测着无穷未知,以自己的情感勾画出世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在小说的开头渲染了一个悲凉和苦痛的生存画面,“瞎子”抱琴四处说书为生,凄惨漂泊钻进人心,悲苦难言。
B.小说首尾照应,结尾处八句与开篇完全相同,作者说“回到开始”,回到文章的起始位置,旨在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
C.文章是象征主义的佳作。弹琴与生存,琴弦与命运,赶路与追寻构成对应关系,老、小瞎子与生命欲望四溢也通过象征对应起来了。
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
(3)小说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文中画线的三处对雪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命若琴弦》作为史铁生极负盛名的“寓言小说”,凝聚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三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B.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C.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D.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合纵相亲。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了共同抵抗秦国而合纵结为联盟。
B.箕帚之妾,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妾,常谦称自己妻子,文中张仪谦称秦女。
C.庶长,指妾所生之长子,也可指春秋时秦国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D.请平,指战败投降。文中指在遭到多国进攻后,楚国退兵,向秦国投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派遣张仪前往楚国,张仪采用利诱的策略,离间楚国与齐国,在楚齐两国关系破灭后,张仪却没有兑现对楚王的承诺。
B.楚王贪婪愚蠢,轻信张仪之言,多次派遣使者辱骂齐王,惹怒齐王,使齐秦两国交合,随即又轻易发兵攻秦,致使国家受损。
C.陈轸能认清大局,在楚王答应张仪的提议之后,向楚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齐秦交合之后,他又提议楚王联秦攻齐,但被楚王拒绝。
D.楚国外交上,与齐国绝交,也未能与秦国交好;军事上,攻打秦国,却被秦军歼灭八万甲士,七十余高级官员被俘虏,丢失了汉中郡。
2023-08-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变?”秦伯,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托”,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两者意思不同。
C.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文中“秦伯说”中“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都通“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而司马迁的《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其都有继承和发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2023-08-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

(明)黄汝亨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

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已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

(《廉吏传•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
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的用法一样。
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
D.吕端,字易直字:古代男子十八岁成年时取字,作为对“名”的补充,供他人称呼,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在急剧摇晃中,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
B.吕端深受器重。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这种遗憾和郑文公对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的“遗憾”不同。
C.吕端得到礼遇。朝堂台阶较高,而吕端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
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又被迫婚嫁,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
②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
(5)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
2023-08-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