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期中 2023-11-23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生态宜居需要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乡风文明需要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治理有效需要农民具备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常识。这些美好的目标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少扶贫干部发现,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贫困群众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开展劳务输出;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可以说,根深蒂国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十三五时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要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还要我们久久为功,消除落后的文化观念,普及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培育新一代农民。

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只有农民人人参与,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生根发芽、产生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的独特作用,让农民真正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明白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懂得自己既是乡村拥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增强自觉性。通过文化铸魂,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在生活方式上、在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贵源。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古村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过产业化开发就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位于成都市附近的明月村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游客云集,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拥有数十座风格各异的非遗工作坊,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文化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明月村还速脱贫,不但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村容村貌也大为改变,绿水青山、翠竹鲜花,处处透露着优雅整洁,让明月村赏心悦目,成为度假胜地。

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一种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即使是落后分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改变。当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封建递信活动有所反弹,流行打牌搓麻将等娱乐活动……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摘自人民日报《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有删改)

材料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

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和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一方面,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拓宽教育扶贫途径,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乡村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

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需要更多优秀涉农人才。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将招生计划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用好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师生服务乡村。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三思提升基层人才综合素质。统筹规划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干部、农民、教师、医生等群体的素质能力。

(摘自人民日报《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文化支撑,这就要求农民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制观念。
B.振兴乡村需要普及先进文化,用文化凝聚人心;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
C.中国创造了人类扶贫史上的奇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我们消除落后文化观念,普及先进文化来巩固。
D.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明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只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改变腐朽落后的乡村习俗,就能创设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科技必先行。
B.加强师范院校持续开展支教活动力度,是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前提。
C.当前农村已经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D.只要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就能强化人才支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     
A.阳新县打造了“石田古驿”“天空之城”“南市渔歌”等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B.劲牌有限公司投资捐建了大冶市体育公园、黄石柯尔山白马山城市公园等文体设施。
C.资产过亿的青年赵英才回乡投资,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被奉为乡村振兴黑马之典范。
D.阳新县王英镇成立了该县首家乡镇篮球队,每到节假日举行“乡村NBA”男子篮球联赛。
4.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文化建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自己家乡特点,谈谈你将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服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文本二: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D.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
B.倒数第②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以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
D.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
8.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和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对往事的猜想和对愁绪的体验中。
B.全词虚实结合,或写眼前之景,或忆故国往事,或抒内心愁绪,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怅然若失的形象。
C.“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前后呼应,一脉相承,通过景色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巨变。
D.“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既点明词人夜不能寐,也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引起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16.“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