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期中 2023-12-02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无疑生活在一个热衷于造词的年代。在商业领域,这一点尤为凸显,不论是早些时候的病毒营销,还是近两年的共享经济,新生的词汇总会携带着人们的希望或恐慌,随着商业浪潮向我们席卷而来。太阳底下无新事,2018年,某商业机构公布了名为“孤独经济”的白皮书,并在其中推出了“孤独社交”这一概念。它描述了一种“线上活跃、线下落寞”的生存状态,也传递了一种现实生活中孤独难耐,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补偿性交往”的人际行为,这样一种因果推演似乎可以解释诸多现实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将那些联机在网游中狂欢的行为,看作是在掩盖生活中的落寞;也可以将那些在互联网上寻找陌生网友的行为,看作是在形单影只的夜晚中,一种在虚拟世界里的自我麻痹。如果这样一种关系成立的话,那么,两种社会态度便会自然浮出水面:对创业者而言意味着机遇,陌生人网络社交领域大有可为;对社会而言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威胁到了现实社群的凝聚性,进而会摧毁现实社群中的人际纽带。

如果我们试图在学术版图中寻找与“孤独社交”相互映照的概念,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雪莉·特克尔提出的“群体性孤独”,也许是最恰当的思考起点。特克尔的导师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特克尔沿袭了理斯曼的名著《孤独的人群》,在互联网时代向前又走了一步,表达了人们因为社交软件而彼此疏离的反讽现实:我们越来越迷恋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关系,进而与现实世界中更加真实的亲密关系越走越远。互联网一方面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人类愿景,却在另一方面,将“比邻”放逐到天涯。因此,我们便不难解释如下的现象:在朋友聚会中,我们总是忍不住查看某软件上的最新消息提醒,或者无意识地重复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即便和亲人享受晚间时光时,每个家庭成员也都在对着智能手机发呆,好像是活在各自的“气泡”里。我们可以远离现实中的人群,却绝不能失去线上的友邻。

互联网为何会造成这种反社交的讽刺结果呢?按照特克尔的观点,其中的缘由可以简单总结为三条。其一是互联网提供了舒适的“浅层社交”,为我们剔除掉现实中的种种复杂与牵绊。特克尔以一个访谈中的故事为证。2003年,美国出现了一款叫作《第二人生》的游戏。这个游戏最大的特点在于,游戏者并不是为了分出胜负,而是希望在互联网中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家园。在《第二人生》中,人们可以购买土地、建造房屋、结交朋友、参加聚会,甚至与网友结婚。一个在婚姻中产生失望的男人对特克尔倾诉说,他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一边摇晃着孩子们的秋千,一边在《第二人生》中和陌生人倾诉衷肠。如果我们对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产生挫败感、无助感,那么,这款游戏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出口,成为我们最安全的庇护所,我们对现实的不满,也都可以从游戏中找到安慰。进一步讲,线下社交与线上社交自此形成了巨大反差,前者复杂、多变,时常会让我们产生挫败感、无助感;后者简单、理想化,总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幸福。

其二是互联网带给我们虚假的友谊想象。特克尔再次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在社交媒体上向一位自己钟爱的作家发出好友邀请,那位作家也接受了这份邀请。此时,特克尔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餐厅的画面,两个人在网络世界的虚拟餐桌旁坐了下来,但现实地考虑一下,特克尔觉得自己太把这件事情当真了——虽然社交媒体上显示,两个人已经成为“好友”,但实际上,他们在现实中连朋友都算不上。这就是网络和现实的区别。特克尔认为,互联网社交本质上是一种单薄社交,它能为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弱连接。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几百位关注者时,仿佛已经成为社交场中游刃有余、收获颇丰的猎手,但这幅热闹场景的背后,难掩这样略显悲伤的悖论:现代人在社交网站上可以拥有几百个所谓的好友,但如果人们被问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向谁求助时,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的家人。

其三是互联网让人们的社交时间形成此消彼长之势。这一逻辑假定一个人投入到社交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那么,徘徊在互联网中的时间便不可避免地占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时间。后续的实证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量化结论:在网上冲浪1分钟,与家庭成员的交流就会减少20秒,与朋友的交流减少7秒,与同事的交流减少11秒。按照这一逻辑,从时间分配上看,线上关系与线下关系更像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总结来看,这样三种担忧——浅层社交替代深层社交,虚拟想象替代真实关系,线上社交挤出线下社交——共同映照了“孤独社交”这一概念的内核:人们很可能会逃离真实厚重的线下社交,拥抱虚假浅薄的线上社交。如此一来,互联网技术如同21世纪的技术一般,形成了这般不断往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董晨宇   张恬《反思“孤独社交”:社交媒体真的让我们更加疏离吗》)


材料二:

当代青年成长于科技发达的数字时代,他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越来越孤独。2018年,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孤独最为严重的群体近半数为16至24岁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孤独被科技放大,波及范围广,造成了辐射性的影响。著名心理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说:“随着人们与机器交流的增多,我们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

当代青年衣食住行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无须在线下进行人际交往。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年轻人在虚拟世界尽情释放天性,沉迷于线上狂欢,却丧失了线下社交的亲密感,陷入“群体性孤独”之中。享受虚拟世界的冲浪时,大数据为我们展示多姿多彩的世界,动动手指点赞、评论就能收获共情与认同。

每一个个体都被裹挟在定制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流中,收获着新鲜感与满足感;但回归现实生活,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个体时,我们却往往难以收获类似的认同感,巨大的心理落差致使孤独感不断加深。面对社会加速下生活的压力和困境,孤独的青年有陪伴的社交刚需,他们比任何时代都渴望被拥抱。

(摘编自王昕迪   胡鹏辉《搭子社交: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提出的“孤独社交”的概念,是商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揭示了当今人们“线上活跃、线下落寞”的生存状态。
B.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社交带来方便,因此人们逐渐与现实世界中更加真实的亲密关系越走越远。
C.由于人们投入社交的时间总量有限,因此线上社交的蓬勃发展会不可避免地挤占线下社交时间。
D.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越来越孤独,这也被有关调查印证,青年群体的孤独与科技发展有密切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社交剔除了现实中的种种复杂与牵绊,给人们带来表层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B.现代人在互联网上可以结交众多的好友,但遇到紧急情况时,大多不会向网友寻求帮助。
C.当代青年往往通过网络完成衣食住行和人际交往,这会使得社会秩序变得更加混乱。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述了特克尔的观点,两则材料中,特克尔的观点可以互相印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互联网使虚拟社交逐渐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互动。青年人通过社交软件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亲戚、朋友关系等逐渐被虚拟社交所代替。
B.青年在网络社交之外,寻求新型社交模式。城市漫步、徒步远足等类似的群体休闲项目在青年爱好者当中逐渐风靡起来。
C.特克尔普写过一本《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认为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身份的实验室,人们可以选择呈现不同的身份。
D.20世纪初,美国媒体出现了一批反对电影的声音,因为担心其出现会毁掉让人感到更加亲近的舞台艺术。
4.材料一中,作者在论述互联网社交与现实社交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孤独社交”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氏

柯灵

我小时候看过一出戏,至今还是活鲜鲜地留在眼底,印在心上。在急管繁弦声里,我看到一出惊心动魄、使人战栗的戏剧,那就是根据《左传》史实衍化出来的《伐子都》。在辽远的春秋时代,郑庄公伐许,公孙阙(子都)和颍考叔奉命出征。公孙阙在鏖战中马失前蹄,幸亏颍考叔救了他。但当颍考叔战胜敌手的时候,公孙阙出其不意,谋杀了他的救命恩人和战友。谎报颍考叔阵前丧生,冒夺战功,班师入朝,金殿受赏,志得意满。不料颍考叔的鬼魂却在烟火弥漫中一再出现。公孙阙被强烈的恐惧和良心谴责所压倒,神志失常,突发狂痫,终于吐露出讳莫如深的亏心事,咯血而亡。我稚弱的心灵第一次被人性中黑暗的深渊所震慑,也第一次如此强劲而深刻地被艺术所吸引,如受电击雷轰。扮演公孙阙的是一位无名的艺人,他以绝妙的气概风度,矫健的腰腿身手,活灵活现地创造了一个胸襟十分褊狭而野心无限膨胀的人物。他富有特色的脸型:瘦棱棱的两颊,配上忒愣愣的双眼,把金殿发疯那场戏演得精彩万分、使人毛骨悚然。

无名艺人征服了我,成了我倾心折服的偶像。在以后的几年里,我跑遍四邻远近的村镇,如醉如痴地盯着看他的戏,特别是他最拿手的《伐子都》,我觉得能享受这样的艺术真是幸福。只是生活驱遣我离开故乡以后,“此曲终成广陵散”,我再也无法品尝。

世态的浸淫和年龄的推移成比例增长,我洞察了许多世道人心,艺术欣赏也大大扩展了眼界,还有机会读了不少辉煌的世界名剧。当我读到莎士比亚剧作的时候,它总是自然地引起对《伐子都》的联想。

《哈姆莱特》第二幕第二场中的一段对白和《伐子都》内涵的哲理若合符节[注]——《哈姆莱特》《麦克白》《伐子都》,不同样是发掘社会病毒的杰作吗?我深切地感到,《伐子都》完全可以与莎剧比肩而无愧。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还将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伐子都》的剧本作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我猜想,他恐怕和我所崇拜的无名艺人一样,也是个被人世遗忘了的无名氏吧。

在六十年代初,我才有机会在京沪两地重睹《伐子都》的演出。出乎意料的是,时隔不久,《伐子都》竟以“鬼戏”的罪名被宣判“死刑”。多年后,《伐子都》才得起死回生,重登舞台。

《伐子都》是著名的累功戏,武功异常繁重,只有青春似火的演员才能胜任。我初看无名艺人演出的时候,他实际已经行近中年,演到后来,腾空翻扑就要检场的给他托腰了。过不了几年,衰态越来越显眼,行头也越来越陈旧,我看着看着,渐渐起了一种不忍卒睹的沉重感觉。最后已经看不到他演《伐子都》,他只在有些戏里充下手,甚至跑龙套了。但少年人不解世途的艰辛,我依然恋恋不舍地跑去看戏,幻想能再看到他的《伐子都》。有一天,这个草台班就在我们镇上演出,——这种戏班,照例有一只班船,载着全班演员,戏箱道具,浮家泛宅,沿着演出的村镇到处流浪。——我兴冲冲地到停泊班船的河边看热闹,欣喜地看到了这位无名艺人的庐山真面目。我没有料到,在台上那样威风凛凛,似乎能够呼风唤雨的角色,在台下却完全像个朴实的庄稼人,披着一件黑色的旧短棉袄,和同伴一起,蹲在岸边,端着个蓝花粗瓷饭碗,津津有味地吃饭。额头有了皱纹,只是那双眼睛,还不曾完全失去光彩。我失神地看着他,他觉着了,似乎猜到了我是他的一个小看客,朝我温和地笑笑,微微颔首,显得那样安闲自得,把我荡漾心头的一抹怅惘扫除尽净。岁月不居,人寿有限,我怕这位无名艺人,大概早已与草木同朽了,但这个片刻的印象,却和他精湛的艺术一起,雕镂般刻在我的记忆里,至今历历如画。

世人以无限的钦辞评说莎士比亚、莫里哀、席勒、易卜生、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程长庚、梅兰芳……他们是如何的文采绚烂,光芒万丈,如果没有这许多天才的卓越贡献,我们的艺术天宇将显得多么寥落暗淡,星月无光。世人又以无限的歆美竞夸巴黎、伦敦、柏林、莫斯科、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世界名城的著名剧院,是如何的壮丽华美,新颖奇巧,如果没有这些高贵的艺术之宫,那些红尘滚滚、人海滔滔的城市将显得多么浮华浅薄,枯燥无味。这当然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我愿以深挚的谢意,献给那难以数计的草台班和无名艺人。他们走遍山坞水涯,穷乡僻壤,把自己的艺术无偿地送给胼手胝足的芸芸众生,滋润大家的心灵,而自己粗衣粝食,碌碌终生,默默无闻。他们自甘雪中送炭,不屑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他们,广袤无垠的世界将减损多少色彩,成千上万的大地之子将经受多少难耐的精神饥渴。

“天涯何处无芳草”,无名氏,草台班,多么浩茫壮阔的生活舞台,多么平凡芳醇的人生戏剧!

1982年1月

(有删改)

[注]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作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详细地介绍了《伐子都》戏剧主要剧情,引出扮演公孙阙的无名艺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与下文内容相呼应。
B.文中无名氏具体所指的人物,主要是演《伐子都》中野心家、阴谋家公孙阙的无名艺人,也指创作《伐子都》剧本的无名作家。
C.台下的无名艺人像个朴实的庄稼人,蹲着津津有味地吃饭,而作者失神地注视着无名艺人,使无名艺人感到尴尬,只好用微笑化解。
D.文章没有纪传式地描绘无名艺人的一生,而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由自己与无名氏相遇的几个片段写他的籍籍无名、颠沛流离与艺术修养。
7.下列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作者对无名艺人的折服,以及后来因离开故乡无法观看《伐子都》的遗憾,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突出无名艺人精湛的技艺。
B.作者写无名艺人,没有滥加赞美之辞,而是在叙述中夹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创作、演出《伐子都》的无名氏的赞美。
C.文中写了莎士比亚等名人和戏剧,以及世界名城的著名剧院,反衬无名艺人高超的技艺,表达作者对无名艺人的感谢和敬意。
D.本文引了莎翁的名剧,认为《伐子都》完全可以与莎剧并肩而无愧,这是通过比较表达出对创作《伐子都》的无名作家的赞美、评价。
8.如何理解“他们自甘雪中送炭,不屑锦上添花”这句话的含意?
9.文章有两条线索,请指出这两条线索并结合全文分析其用意。
2023-12-1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皮日休传

[元]辛文房

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也。隐居鹿门山,性嗜酒,癖诗,号“醉吟先生”,又自称“醉士”;且傲诞,又号“间气布衣”,言己天地之间气也。以文章自负,尤善箴铭。时末年,虎狼放纵,百姓手足无措,上下所行,皆大乱之道,遂作《鹿门隐书》六十篇,多讥切谬政。有云:“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又曰:“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等,皆有所指云尔。

日休性冲泊无营,临难不惧。乾符丧乱,东出关,为毗陵副使。陷巢贼中,巢惜其才,授以翰林学士。日休惶恐跼踧,欲死未能,劫令作谶文以惑众,曰:“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贼疑其衷恨必讥已,遂杀之。临刑神色自若,无知不知皆痛惋也。日休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

夫次韵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见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乐天,稍稍开端。以意相和之法渐废间作。逮日休、龟蒙,则飙流顿盛,犹空谷有声,随响即答。韩偓、吴融以后,守之愈,汗漫而无禁也。于是天下翕然顺下风而趋至数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夫才情敛之不握,散之弥八纮,遣意于时间,寄兴于物表,或上下出入,纵横流散,游刃所及,孰非我有,本无拘缚惉懘之忌也。今则限以韵声,莫违次第,得佳韵则杳不相干,岨峿难入;有当事则韵不能强,进退双违。必至窘束长才,牵接非类,求无瑕片玉,千不遇焉,诗家之大弊也。更以言巧称工,夸多斗丽,足见其少雍容之度。然前修有恨其迷途既远,无法以救之矣。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①间气:旧谓英雄豪杰各应某一星宿之气而生。②惉懘(zhān chì):声音不和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天下A翕然B顺下C风而趋D至数十E反而不F已G莫知H非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文中意思是“恰逢”,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后值倾覆”的“值”含义相同。
B.金兰,文中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C.笃,文中的意思是“坚定”,与李密《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含义不同。
D.盈,文中的意思是“充满”,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有酒盈樽”的“盈”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日休隐居在鹿门山,喜爱饮酒,爱写诗,自号“醉吟先生”;为人放诞不羁,称自己为“间气布衣”,充满自信。
B.皮日休才华横溢,爱写诗,尤其擅长箴和铭两种文体,常写文章针砭时弊,并预言天下将大乱。
C.皮日休冲淡平和,临危不惧。出潼关任职时被俘获,黄巢命他写谶文惑众,后又怀疑他讥讽自己,于是黄巢将之杀害。
D.依诗意作诗酬答曾被废止,但到皮日休、陆龟蒙时,次韵和诗风气大盛,后更是泛滥而无法拘禁,造成不好的影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刑神色自若,无知不知皆痛惋也。
(2)然前修有恨其迷途既远,无法以救之矣。
14.作者认为次韵和诗有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辽东行

王建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都郡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注]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注]丘坂,诗中指坟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二字,写出了辽东之远,一个“曲”字概括出了辽河的特点。
B.诗的第二句写戍守的地方已没有城墙,也没有房屋,突出战争的破坏巨大。
C.“雪作山”写出了辽东气候异常寒冷;不惜重金买衣服体现了战士的慷慨。
D.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描绘了辽东戍守的景况,色调悲壮,具有生活气息。
16.这首诗表达了反战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