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2-02 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软件“小冰”所“写”诗集的出版是否将成为“人工智能诗学”元年?这一年是否可视为一门新的学科,即“人工智能诗学学科”开启的标志呢?“小冰”是否也将会被人们称为“人工智能诗学之父”?在这里,小冰的“写诗”只是人工智能软体“侵入”文学的第一步,这一步,人工智能软体选择了向来被人们骄傲地称为“文学之文学”的诗来“侵入”文学。人工智能软件的这次“入侵”,人类既可以宽容地将之视为初生牛犊式的胆大,也可将之视为充满僭越意味的非人的狂妄。但不管怎么说,一旦小冰“写诗”成功地被人认可为“写诗”,人工智能软体进一步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如果小冰“写诗”真的可以开启“人工智能诗学”,这一诗学就不仅是狭义的,而且也必然是广义的。

写诗,在狭义诗学的眼里理当属于文艺学思与言说的对象,写诗者是具备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这是传统诗学的常识。然而,人工智能“写诗”现象的出现,让这一常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显然,如果我们认为《阳光失了玻璃窗》集子里的每一个文本都是一首真正的诗,同时艺术家之所以是其所是是由其创作的艺术品来规定的,由此认为软件小冰即是写诗的主体(软件小冰不仅拥有了写诗的各种能力,而且已经有“写诗”的成功实践),那么,我们最终将发现软件小冰的“写诗”,乃是文艺学在当今所遭遇到的前所未见的新现象。海德格尔说:“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第一位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通常的理解”当然不是海德格尔首肯的观点,但它的确是文学界更多数人的习见。按这一“通常的理解”,人们难免会认为,软件“小冰”所写作的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雄辩地说明软件小冰就是诗人。然而,问题在于“小冰”根本就不是人,即便它的父亲——“小冰”软件的设计者、程序编写员给它取了一个十分人性化的名字,“小冰”也依然只是一款计算机软件,它是十足的科学之子,而不是人文花园里鲜美的花朵。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将小冰这个非人,这个由电子管、线路、计算机语言和算法构成的逻辑理性之物成就为诗人,此结论所描述的事实显然已经超出了文学界中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一本诗集就这样由一个非人之物“写作”出来,对这个新的现象,现有的文艺学要立刻作出理论上的应对,作出认知和阐释,不可避免地会显得力不从心,而文艺学出于自己理论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必须对这一新的现象发声。也就是说,小冰“写诗”现象此刻已经开始让现有的文艺学陷入危机之中。当然,我们也可以乐观地讲,文艺学在这次危机中如果应对得当,它将得到一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摘编自刘朝谦杨帆《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的文艺学思考》)

材料二:

无论是传统诗词还是现代诗,在中国当下社会都属于小众文艺。如何扩大普及,长期以来是诗歌发展的一大难题。人工智能作诗的登场,本身便具有很强的新鲜感和话题性,有望以此间接地提升社会对诗歌的关注。

与网络相结合,人工智能可提供作诗的商业性服务。尽管目前其水平还不高,但满足一般群众的简单需求绰绰有余。人们可以简便地向人工智能定制看图作诗、命题作诗、藏头诗等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培养社会对诗歌的商业需求,让诗歌进入千家万户,有助于扩大诗歌的社会基础,提升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

该研发对于了解人类自身也蕴含诸多启示。今后势必需要对于“作诗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作诗时大脑的运转机制如何”“内心的感动、诗意的生成与大脑之间如何互动”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我们目前对此还并不太清楚。

诗歌艺术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之一。人工智能作诗研发,是对人类尊严的这一底线的挑战。其中难度越大的部分,越能体现出诗歌艺术中最为可贵之处,同时也是人性价值之体现。该研究也是对人性的本质和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终极追问和确认的过程。

人工智能作诗研发还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在计算机设备方面,与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研发相比差别不大。这主要体现在作诗行为对于器材、设备方面的要求较少,诗歌创作出来后,通过电子文档及纸张黑白打印就可以被保存、记录下来,不同于绘画、音乐艺术对纸张、画笔、颜料、乐器、音响、录音设备等要求较高。相对而言,人工智能作诗是一项投入少而收获多的研发领域。程羽黑认为,“诗歌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也不以量取胜,又无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开发人工智能写诗的能力?……目前人工智能‘诗人’尚处于模仿已有诗歌的阶段,对诗歌的开拓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助益。……写诗的能力附属于强人工智能,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单独开发。在强人工智能出现前一味关注这一能力,恐怕有事倍功半甚至无解之虞”。这一观点未能认识到人工智能作诗研发在多方面的综合意义。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诗歌大国,诗歌作为“国粹”关系到国家形象。人工智能作诗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研发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只争朝夕地加快进行。人工智能作诗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深度挖掘,充满了挑战。既要克服高难度的技术问题,也要同社会上的惯性思维和偏见相抗争。其能力的每一小步提升,都意味着一项重要的突破。

(摘编自张珊《论人工智能作诗研发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写诗”一旦被成功认可为“写诗”,则标志着人工智能软体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
B.写诗是狭义诗学中文艺学思与言说的对象,因而写诗者是具备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
C.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软件“小冰”所写作的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说明软件小冰就是诗人。
D.人工智能作诗研发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也是对人性的本质和诗歌的艺术价值的终极追问和确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写诗”现象已经开始让现有的文艺学陷入危机,同时也是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
B.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扩大以及普及小众文艺。
C.定制看图作诗、命题作诗、藏头诗等服务都属于人工智能可提供作诗的商业性服务。
D.在阐述人工智能作诗研发的意义时,作者运用了举例、对比以及引用等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计算机通过海量的数据储存,对古诗具有较好的自我分析、学习和模仿能力。
B.具备一定的作诗填词能力的综合型AI,可以从事情感聊天服务、文字写作。
C.人工智能工程师使用计算机算法计算和编码,可以“写出”一本小冰诗集。
D.“九歌”软件具有对生成的绝句作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打分的评价方式。
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说明文艺学对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现象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思考?
5.近日来,某大学诗社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研发团队需面向校内招募科研人员,这一信息引发诗歌爱好者的热议,如果你是这个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研发团队的招募工作人员,你要如何消除大家的疑虑?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的观点。
2023-12-0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贠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您得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窝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一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踅着眉头说:“我看悬。”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伙里,他们都捾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埂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干,用硫磺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出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哩,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摘编自《贠靖作品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了颜奶奶的事迹,意在衬托荷花不服输,能吃苦,坚毅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农村妇女坚贞不屈,勇敢的品质。
B.小说中三次描写荷花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第二次是因为不被理解和艰辛,第三次是终于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感动。
C.“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这一细节,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己也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
D.结尾处“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暗示在荷花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外出打工的丈夫们纷纷回来共同把农村建设发展起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里建设千亩荷塘,增强了阅读效果,这与鲁迅《祝福》的手法相似。
B.小说与孙犁的《荷花淀》一样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C.文章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而描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文章用荷花的内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小说,这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8.小说以“荷花”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9.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如何体现这种特点?
2023-12-02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丙子,上以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上遣使哥舒翰进兵复陕、洛。潼关既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安禄山不意上遽西幸,遣使止崔乾祐兵留潼关,凡十日,乃遣孙孝哲将兵入长安。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威始盛,人有兴复之望矣。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扼贼要冲,得河东则两京可图。戊辰,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郭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癸卯,大军入西京。甲辰,捷书至凤翔,百寮入贺,上涕泗交颐。十二月戊午,上御丹凤楼,赦天下。加郭子仪司徒,李光弼司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材料二:

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B.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C.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D.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子,丙为天干,子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日,不同于“壬戌之秋”中以“壬戌”来纪年。
B.使,受命出使或奉命办事的人,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的“行李”基本相同。
C.益,文中是“更加”的意思,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益”含义相同。
D.趣,文中是“催促,督促”之意,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禄山看不起杨国忠,在杨国忠当宰相后,两人产生了隔阂。杨国忠多次向皇帝告状,说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征兆,玄宗都听不进去。
B.为了平息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言论,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并下达敕令,称建造这座住宅只需要追求壮丽,用多少钱不限制。
C.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玄宗命令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朝廷在位于抵抗叛贼要道的各个郡,开始设置防御使。
D.《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中大事为纲领,情感隐约而显露,叙事详尽而简要,让读者从中找到祸乱的根源及医治的办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
(2)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
14.请简要概括,郭子仪为唐收复两京,提出了哪些建议?
2023-12-0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结交

唐·孟郊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运用顶针的手法,使诗歌前后关联,诗作结构严密,具有节奏感。
B.诗歌选用“须”“易”“远”“难”等词,刻画了诗人爱憎分明的形象。
C.诗人认为,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而小人因是非多不能与之成为朋友。
D.全诗采用对比等方法阐明他选择朋友的标准,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白居易在《文苑诗格》中提到:“为诗不论大小,须联环文藻,得隔句相解。”请结合本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2-0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