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期末 2024-02-08 20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 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 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 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

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引子

20143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

陈捷,你终于回家了!

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

金玲子的回忆

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等醒了,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便说,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给部队送信。

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我要给部队送信,救救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就说,自己可以帮她去送信。陈捷坚持不肯,顺花决定陪她一起去。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

父亲回忆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地抬到山上石洞边上的空地上,整齐地摆好,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

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战士不像美军有帐篷,有保暖的鸭绒被,还有口粮。

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他们将被冻死。他们谁都不愿意死,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着他的手,说:连长,我要回家,把我背回去吧。

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

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电击一样的难过,他不敢直视战士们的眼睛。

21时:

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让战士每隔半个小时进雪屋换一次岗,要动一动,跺跺脚。

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

22时:

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你说,什么是最幸福?

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说:我也这样想的,哪怕只是划着了一支小小的火柴杆也好,可以暖暖手。

23时:

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风暴雪。

韩德明再次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他本该转业,令也下来了,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随部队上前线了。

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大口地喘着粗气:我有句话,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也没什么牵挂的,死在这儿,没什么遗憾的。

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

说完,副连长韩德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走了。

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风声。

145分:

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士。

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几块口粮给了陈捷,她趁天还没有亮之前,消失在风雪中……

伯格上校的回忆

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袭击。

老鹰岭的这个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这支死缠烂打一路让他们惊魂未定的军队怎么突然悄无声息了呢,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更加谨慎。

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他听到一种声音,在不远处传来,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的清脆,这声音让死神听到都感到窒息和恐惧,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铺天盖地。

他几乎声嘶力竭地喊叫:全部卧倒。

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

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这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一棵小树上。他小心翼翼地走近,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整个阵地上没有半点声音和生气。

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

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的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也充满了对朝鲜战场的痛苦回忆。
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
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从细节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无名高地上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
7.关于文中伯格上校行军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含了一个军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一种纯粹真实的情感,有人性真实。
B.说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共识,可以跨越国界存在。
C.表达了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带有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
D.丰富了伯格上校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能强化艺术美感。
8.小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心理的期望,更是战争的节点。”请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个别矣。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

(节选自《管子·任法》)


[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
10.材料一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上相应的字母。
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是“在”的意思。《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文中含义不同。
B.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因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
C.信,任凭,随意。《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信”与文中含义不同。
D.规矩,指圆规和方矩,也指一定的法度、准则。《离骚》中“僵规矩而改错”的“规矩”与文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国和齐国从称霸走向衰亡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
B.韩非认为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的做法是错误的。
C.“任法”,即依靠法律。韩非认为,无论赏罚,一切以法度为依据,亲疏、远近、贵贱、美恶都从法,才能有太平盛世。
D.韩非和管仲都看到了君主不“就公法”而放任“私”的后果:群臣百姓或私下攀比,或接近奸臣而远离君王,或请托保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2)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
14.结合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哪些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2024-02-0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对月

陆游

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注]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注]钓丝,竹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诗题为“舟中对月”,诗人却没从月亮写起,而是以时间顺序来展开诗歌。
B.“百壶载酒”气概豪迈,在开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写出送行之人众多。
C.诗人用凄冷的夜、沉醉的酒写出自己乘船离开故地、告别故人的孤单凄凉之情。
D.本诗化用了《月下独酌》等诗,自由奔放,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有太白之风。
16.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愿逐月华流照君”都写到了月,分析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4-02-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