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周周限时练1-4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5-01 8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名篇名句默写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

材料二: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节选自《商君书·外内》)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官,朝廷、官府,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的“县官”意思不同。
B.幸,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
C.窃,私下,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意思相同。
D.地利,土地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B.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
C.汉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们并不顾惜百姓。
D.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
(2)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5.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注】①词人与友人辛弃疾约朱熹往紫溪会谈,朱熹不能赴约,词人只得回去,与辛弃疾分别,别后辛弃疾寄《贺新郎》一首给词人,词人写此词唱和。②神奇臭腐:出自《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③夏裘冬葛:出自《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无用于己”,此喻世事颠倒。④生发:胎发。⑤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⑥龙共虎,应声裂: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四句表达了词人的忧虑,前辈人已纷纷离世,而后辈人在金朝统治下成长,会“无仇可雪”。
B.从《锦瑟》一诗可知瑟有五十弦,词中瑟只有“二十五弦”,这是喻指宋朝半壁江山为金人所据。
C.“树犹如此”一句写词人与辛弃疾多年未见,重逢后,再次分别,词人内心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D.“九转”五句交代词人炼丹求仙的一事,写了词人壮志未酬,内心悲苦,转求飞升的消极态度。
7.本词上片“老去凭谁说”,意思是老了无知音倾诉,下片“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写自己与辛弃疾是知音,志趣相投,见解相同。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