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周周限时练2-4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5-01 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名篇名句默写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料一: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是以晋国大宁。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十》)

材料二: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节选自《墨子·亲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耳无粮A馁B不能行C子推割股D肉E以食F重耳G然后能H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足够,满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何惧,惧怕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缓贤,文中指怠慢贤士。其中的“缓”与成语“刻不容缓”中的“缓”意思不同。
D.庸民,文中与“贤君”相对,指普通的人。具体就是指历史上失败的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逃亡到曹国时,原本跟从的里凫须偷盗晋文公的钱财后逃走了,这一行为惹怒了晋文公,以至于之后晋文公不想见他。
B.晋文公最终接受了里凫须的建议,不仅没有诛杀他,还让他陪坐巡游,老百姓看到后全都心安下来,晋国因此得以安宁。
C.墨子举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是因为他们重用贤人,远离国内的小人。
D.墨子认为如果国君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人,那么国君就听不到好的建议,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桀、纣就是这样亡国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
(2)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5.里凫须是如何说服晋文公的?请简要概括。
2024-04-17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酷爱梅花,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有《咏早梅》等诗。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五句,词人描绘了一幅记忆中月下吹笛折梅的画面,尽管天气寒冷,仍与“玉人”一起去摘梅花。
B.上阕后六句,词人借何逊自拟,委婉地表达自己能力不够,才华大不如前,却仍会责怪竹林外吹过来的香气。
C.全词关合紧密。“长记”紧承“相忆”,再折入“旧时”;“翠尊”由上“瑶席”出,“红萼”由上“疏花”出。
D.全词结构精巧、细致,于今昔对比中,寓盛衰之感与怀人之思。
7.宋人张炎有言“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