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天津 高三 二模 2024-05-13 2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毕业季。论文,是学业的阶段性总结;论文致谢,则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表达。这些致谢有的感谢父母,有的感谢自己,有的感谢时间;有的深情,有的幽默,有的通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真诚。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致谢大都于朴实的文字里(      )着情真意切:“感谢你们在我每一次面临选择时,帮我分析得失却从不替我决定”“希望我努力成长,能赶上你们变老的速度”,真诚的话语令母亲(      )。还有一些致谢,(      )是讲述个人的故事和经历,就已让人泪流满面。比如一位博士在致谢中讲述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这被网友们称为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在另一封致谢信中,主人公感谢相濡以沫的妻子,这也被读者喻为现代版的《项脊轩志》。这些致谢也许没有论文内容那么“高精专”,但却是使论文发光的一部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流淌   声泪俱下   B.流淌   潸然泪下   
C.流动   潸然泪下   D.流动   声泪俱下   
2.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合适的是(     
A.论文是理性的,而致谢却可以是感性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发乎内心,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
B.致谢是感性的,而论文却可以是理性的,只要发乎内心,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
C.论文是理性的,而致谢却可以是感性的,只要发乎内心,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
D.致谢是感性的,而论文却可以是理性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发乎内心,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
3.下列和文段有关的词语解释和文学常识,其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致谢”的“谢”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之意相同。
B.《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创作的勉励青年珍惜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的赠序。
C.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表达了归有光对去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沉怀念。
D.“相濡以沫”典故出自《庄子》,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
2024-05-13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现象,被称为汉字失写症。近年,诸如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这类与汉字失写症相关的话题屡屡引发众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竞争更加激烈,个人的文字应用能力愈显重要。对一个人而言,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应用。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患上了汉字失写症,即使写个简短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也是错别字连篇,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字失写现象提醒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快浏览深阅读不可偏废。一个人的学历再高,也不能忘记要常怀本领恐慌,发扬的精神,加强深度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学以致用,并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提升文字应用能力。

从全社会角度看,消除汉字失写现象,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书香社会建设。这方面,北京的做法可圈可点。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北京市居民阅读总指数、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未成年人阅读率、数字阅读接触率四大指标均领跑全国。各地都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并引导公众加强深阅读,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

摘自《消除汉字失写症,呼唤加强深阅读

材料二:

当下提笔忘字已是普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提笔写字的机会太少了。别说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不多的上班族,就连文字工作者,在写字时也经常卡壳。提笔忘字,甚至有一个专业称呼,叫失写症

为什么会失写?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当然是重要原因。如今人们的写字,基本是在电脑和手机的键盘上敲字。拼音输入法自带的联想字词功能等便捷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提笔书写的应用场景,弱化了人和文字的连接。随着电脑和手机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就会对文字逐渐产生生疏感、模糊感。久而久之,就容易提笔忘字。毕竟,写字是一桩实践性极强的事,只有反复训练,才能记得牢固、持久、准确。

但也还有别的原因。比如,随着外餐文化和碎片式阅读的侵袭,人们基于文字的表达,常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交流或猎奇八卦,所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单一,人们也不会关注汉字本身的结构之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一些不常出现在指尖的常用字,逐渐沦为生僻字;即便是常用的字,人们也会容易因缺乏深度的联想记忆而忘记。为了追求效率或交流的轻松感,很多人敲出错字也不会改正,而是将错就错,这会降低人们对文字正确与否的敏感度。在网络和自媒体空间,充斥着大量错别字、谐音梗、乱改成语等现象,干扰人们对正确汉字的识记,尤其误导青少年。

摘自汪灿的《我拿起笔不会写字了…”“失写症盯上大学生?》

材料三: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几何时,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而在互联网进入人类世界前,中国人也曾有集体书写的民族记忆。然而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

这种常态让纸上书写成为偶然的选择,凭借的是高效便捷的写作优势,更是即时沟通的人类需求所致。然而,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曾经有人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访者(94.1%)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比失写症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汉字的态度趋向淡漠:打印技术甚至无纸办公,让一手好字看上去越来越没价值;而网络语言不断更迭,则让新式表达成为习见。在追求更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下,慢下来读读书写写字,已经算得上难得之事了。

当人们习惯在键盘上轻飘飘地表达。有人怀念起纸上书写的那份厚重度、真挚感;也有人说,时代变了,人们应该顺应历史向前看。的确,精心书写、鸿雁传信的时代,家书被认为抵得上万金;但现今,电话、简讯早已让社会巨变,人们很难有耐心去体验等待的美好。从进步的角度讲,键盘代替了一些书写是发展规律的必然,然而,文明的传承和更新,也正需要不断回头,重拾历史精粹。在今天,书写虽然不断变换形态,但它从来没有过时。

如何让汉字流行起来,让书法普及起来,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从小学生教育开始,从课文选择、书写教育切入;让孩子们体会汉字之美,避免文明断层的出现;对于全社会,应该在传播引导上下功夫,提升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让大众来体味汉字之精妙和重要。无论在哪个时代,想要写得一手好字,恐怕都要下番苦功夫。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虽然没必要成为书法家,也不需要全部回到笔墨时代去,但依然都需要正视汉字的价值。汉字独矗世界之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优美的文字;汉字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中国人的血脉相依相生;而书写最能传递出汉字的美好,更是中国人所要传承的文化瑰宝。

(取自扶青的《从失写症中重新认识汉字》)

4.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患上了汉字的“失写症”,就会闹笑话,导致事业的损失,错失发展机遇。
B.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上班族,包括文字工作者,写字时也经常“卡壳”。
C.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
D.在键盘上敲击的“轻飘飘”的表达,比不上在纸上书写那么有厚重度和真挚感。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造成“失写症”原因的表述有误的是(     
A.写字是实践性极强的事,人们不愿反复训练,记字不牢、不久、不准。
B.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需要提笔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C.电脑和手机被广泛使用,拼音输入法自带的联想字词功能等操作更便捷。
D.随着外餐文化和碎片式阅读的侵袭,人们所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单一。
6.为了消除汉字“失写”现象,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一个人的学历无论有多高,都要常怀“本领恐慌”,不断加强深度阅读。
B.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实践与总结,提升文字应用能力。
C.城市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
D.在追求更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倡导打印技术甚至是无纸办公方式。
2024-05-1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以陷于大难,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选自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选自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

选自苏轼《书渊明归去来序》

【注】①儋耳,即今海南儋县。②过,即苏轼之子苏过。③大练,大帛,粗糙的丝织物。《后汉书》:(马皇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常衣大练,裙不加缘。后以马后大练形容后妃俭朴。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量为己必俗患       贻:遗留,留下
B.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       悛:改,悔改
C.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区区:诚挚的样子
D.使有储粟,亦甚微矣       瓶:盛粮食的器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渊明不肯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谁为大王此计者
B.吾今真有此病,不早自知/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欲以桑榆之末景/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谁肯信之/为国以礼,言不让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B.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C.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D.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10.下列六句分为四组,全都体现苏轼对陶渊明及其诗喜爱推崇态度的一项是(     
①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②然其诗质而实绮,㿑而实腴
③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④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⑤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       ⑥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①③④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一是苏辙以亲弟弟的身份叙述兄长的为人处世之道,可见兄弟二人深情谊厚。
B.文一引用了苏轼写给苏辙的信,引文中又有引文,这些引文让读者觉得亲切可信。
C.文二写苏轼回忆自己偶然得到陶渊明的诗集,因为太喜欢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经历。
D.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苏轼、苏辙兄弟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喜爱和欣赏。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2)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
13.根据选文内容,分析苏轼喜爱陶渊明的原因。
2024-05-1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祖咏:盛唐诗人。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③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尝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④缨:绳。请长缨:汉人终军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燕台一望”即“一望燕台”,用“燕台”如此壮大的地名,增加了诗的气势。
B.颔联“万里”是夸张手法,“危旌”指“危险的旗杆”,表现边地景色之壮美。
C.颈联既写了边关进攻的态势,又写了防守的形势,引出尾联诗人的“望”后之感。
D.尾联运用“投笔”“请缨”典故,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让人读后顿生豪气。
(2)诗人为何而“惊”?请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4-05-13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杜甫写“____________”描绘丞相祠堂的景色,抒发凭吊情怀。

(2)《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诫统治者如果不以六国为鉴,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陈情表》里李密说自己“既没有血缘近亲,又没有守门的家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是他向晋武帝陈述目前家庭困境,希望皇帝能理解体恤。

2024-05-13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