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三模 2024-05-26 3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摘编自龙静云《人类的生态位美德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材料二:

推进经济体系低碳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彰显了中国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尤其需要在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中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5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14吨/万元,2020年的数值是1.05吨/万元。如果简单地利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度量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绿色低碳技术水平越低,反之则相反),那么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提升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也是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对应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维度。科技创新通过推动技术前沿进步来促进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在不改变技术前沿的条件下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其基本逻辑在于,宏观经济效率是不同生产主体效率的加权平均,而生产主体间的效率通常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是不改变生产主体技术前沿的前提下,提升宏观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它涉及到诸多维度。在这里,我们从产业结构优化这方面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占比稳中有降。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单位GDP 能耗显著高于第三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第二产业占比的下降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贡献。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绿色低碳转型应由产业间资源配置驱动为主转变为产业内部驱动为主。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第二产业占比目前已经下降到了40%以下,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第二产业占比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很小。也就是说,对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而言,未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将资源配置到同一产业中效率更高的经济单位,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摘编自陈诗一、陈登科《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位属于人类独有,它并不是指人类在生态系统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边界并受到约束。
B.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客观上有利于人类能够更好地履行生态位责任。
C.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尊重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的双重需要。
D.优化资源配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多维度,而产业结构优化只是介绍该问题的一个维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定在特定边界之中,就能有效发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B.不管是履行追溯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但两者立场不同,前者立足过去,而后者立足未来。
C.假如资源配置结构导致经济运行效率降低30%,那么相应地,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使得宏观经济效率实际降低30%。
D.根据材料二行文思路,文章接下来可能从“开放、共享”理念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加快推进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措施。
3.下列做法,不符合人类履行“追溯性责任”要求的一项是(     
A.2024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将“联合国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称号授予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七项倡议。
B.我国刑法修正案完善了“环境污染罪”等相关规定,对过去环境污染行为所导致的损失进行法律认定和赔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研究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D.截至2010年,我国完成退耕还林0.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19亿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0.9亿公顷,生态效益逐渐凸显。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图1实际数据远高于该承诺值。
B.图1显示,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这表明绿色低碳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C.图2反映了1978~2020年中国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间的配置变化情况,可以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数据支撑。
D.图2表明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时期它仍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5.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是如何履行“生态位责任”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燊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燊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燊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7.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和孤寂。
8.“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9.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14.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笠渐依条,短莎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

【注】①莎:同,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16.两首诗均写到松树,但用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5-2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