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4 题号:100195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①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②,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③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④,有删减)


注释:①三司:宋初以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司,官署、机构。②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主持变法时,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是进行以整理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③常平、广惠仓使者:指常平仓、广惠仓的特派员,主持赈济,兼具调节物价。④《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变法,由于部分措施不合时宜以及用人不当等问题,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抵触。司马光写这封信,目的是劝王安石放弃新政,这里节选的是第三段。

【乙】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忧虑。
B.不过轻租税、薄赋敛、逋责也        已:免除。
C.于其中不用人                                次:第二,次一等。
D.先青苗钱                                      散:发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受命人主                      君子喻
B.而某不量敌众寡            介甫以为此腐儒常谈
C.度义后动                      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行之
D.如君实责我在位久        变更祖宗旧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
(2)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4.甲文开头指出王安石的失误是“用心太过”和“自信太厚”,作者认为王安石“用心太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有什么危害?
5.王安石的这封回信,应是精心构思,请从内容和形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6.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朋友,但在政治上各持己见。这两封关于新政变法的通信,针锋相对,各有长短。从所给的语段材料来看,你更欣赏谁的论辩?请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蕴乃受命。初,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B.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C.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D.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干支组合之一。本文的“丁未”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相同,都属干支纪日。
B.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古汉语中表示兼任官职的还有“兼”“判”。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宫室弊陋的“弊”是“弊病”的意思,和《过秦论》中的“弊在赂秦”的“弊”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而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在其位谋其政,肩负起国戚的重任。
B.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还是对谢安和谢玄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2)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几点?
2022-10-07更新 | 1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巢兵尚强,朱全忠不能支,求救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二月,克用将蕃、汉兵五万出天井关。全忠闻黄巢将至,引军还大梁。五月,癸亥,大雨,平地三尺,黄巢营为水所漂,且闻李克用至,遂引兵东北趣汴州,以骁骑五千进逼大梁。全忠复告急于李克用。丙寅,克用与忠武都监使田从异发许州,戊辰,追及黄巢于中牟北王满渡,乘其半济,奋击,大破之,杀万余人,贼遂溃。

甲戌,李克用至汴州,营于城外,朱全忠固请入城,馆于上源驿。全忠就置酒、声乐,馔具皆精丰,礼貌甚恭。克用乘酒使气,语颇侵之,全忠不平,薄暮,罢酒,从者皆沾醉,宣武将杨彦洪密与全忠谋,连车树栅以塞衢路,发兵围驿而攻之,呼声动地。克用醉,不之闻;亲兵薛志勤、史敬思等十余人格斗,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须臾,烟火四合,会大雨震电,天地晦冥,志勤扶克用帅左右数人,逾垣突围,乘电光而行,汴人扼桥,力战得度,史敬思为后拒,战死。克用登尉氏门,缒城得出,监军陈景思等三百余人,皆为汴人所杀。杨彦洪谓全忠曰:“胡人急则乘马,见乘马者则射之。”是夕,彦洪乘马适在全忠前,全忠射之,殪。

克用妻刘氏,多智略,左右先脱归者以汴人为变告,刘氏神色不动,立斩之,阴召大将约束,谋保军以还。比明,克用至,欲勒兵攻全忠,刘氏曰:“公比为国讨贼,救东诸侯之急,今汴人不道,乃谋害公,自当诉之朝廷。若擅举兵相攻,则天下孰能辨其曲直!且彼得以有辞矣。”克用从之,引兵去,但移书责全忠。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一”


[注]①选文记叙的是有唐末“鸿门宴”之称的“上源驿之变”的发生经过。这次事件揭开了李克用与朱温(即朱全忠)长达四十年争雄之战的序幕,也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
B.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
C.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
D.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唐代始设。
B.癸亥:本处为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合称。
C.驿: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D.移书:可指移送文书,也可指平行官署之间的一种官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克用与田从异乘黄巢人马渡到汴河一半的时候,奋勇攻打,击败黄巢的队伍。
B.朱全忠在上源驿为李克用置办酒席招待,李克用乘着酒兴多有恶语伤人之处。
C.李克用登上尉氏门,骑马逃出,但监军陈景思等三百余人,都被汴州军队杀害。
D.杨彦洪对朱全忠说见到骑马人便射箭,而当天晚上,他自己却因骑着马被误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巢营为水所漂,且闻李克用至,遂引兵东北趣汴州。
(2)连车树栅以塞衢路,发兵围驿而攻之。
5.选文评价李克用的妻子刘氏“多智略”,事变发生后的哪些事情体现她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2-04-29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籓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刘晏。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陕西皆度支领之,末年兼领,未几而罢。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常言:“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逮。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绐。当时权贵,或以亲故属之者,晏亦应之,使俸给多少,迁次缓速,皆如其志,然无得亲职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馀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馀万缗。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时自许、汝、郑、邓之西,皆食河东池盐,度支主之;汴、滑、唐、蔡之东,皆食海盐,晏主之。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馀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其始江、淮盐利不过四十万缗,季年乃六百馀万缗,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B.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C.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D.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这个词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可以指京城、中原和国家所辖之境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致指京师,也就是西周的首都镐京。文中指唐王朝管辖范围内。
B.道,唐初设置的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划。唐太宗贞观元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质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道”逐渐失去了实际意义。
C.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吏,治人者也。”即“吏”是用来治理人民的官员,“官”就是“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榷,本义是活动的独木桥,设在城门口,由守城士兵掌控。因其具有便于人力操控升降的特点,所以有了“商榷”一词,后来才有“专营,专卖”的意思,“榷盐法”即由官方专卖食盐的法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     
A.刘晏生逢乱世,奉命于危难之际。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人数大量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藩镇割据,不服中央管辖,导致国库空虚。
B.刘晏善用人才,管理得当。刘晏的属官即使身在数千里以外,也会和在刘晏面前一样遵守命令;在刘晏去世之后,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多数是刘晏旧日的属下。
C.刘晏处事机智,灵活应变。有些权贵将亲朋故旧托付给刘晏,刘晏也不拒绝,按照权贵的意愿发放俸禄和升迁他们的官职,但不给他们实权。
D.刘晏做事勤勉,注重效率。不管当天的事务多么清闲容易,都一定要当天办完,后来讲论财利的官员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刘晏。
(2)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5.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即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刘晏是怎样解决“养民”问题的?
2022-05-20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