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10027654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          使:使者
B.空以身草野          膏使……肥美
C.知我不降明          若:你
D.乳乃得归             羝:公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凿地坎/天下笑着B.匈奴祸/王道始也
C.单于壮节/吾还也D.为降虏蛮夷/非抗九国之师也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天B.卒见相如
C.天下承平日久D.食埃土
4.下列加点字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其善意
C.迁至移中厩监D.既至匈奴,置币单于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苏武没有参与匈奴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庭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
B.苏武引刀自刺的自杀行动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C.苏武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个性把本来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和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始终未明白事情的真相。
D.苏武面对卫律威吓、利诱和逼迫的劝降,突出表现了他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募降者赦罪。
(2)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田文,魏贵戚重臣,德高望重。②尚: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赵、韩,战国七雄之三,三家瓜分晋国而立
B.从横,即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南北为横,东西为纵。
C.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D.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做西河太守,有声名。魏相田文也承认多事不如吴起。
B.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当田文反问他时,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
C.吴起为人廉洁而以名声自喜。因此,魏相公叔利用这一点要让吴起离开,终令吴起离魏奔楚。
D.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5.为什么不用吴起为相,而用田文为相?请简要说明。
2022-01-08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崩,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请根据《鸿门宴》判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霸上     ②常以身蔽沛公     ③范增数项王
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众人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王。
B.“禁中”又称“禁内”,指帝王所居宫内,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的情形。
C.在古文中,“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如文中提到的“迁为左丞相”就是指的是降官。
D.“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以屠狗为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营帐,面对项羽对自己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升高,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押回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即上一日崩,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彀者,射手)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 保       保:通“堡”,营垒
B.赵王 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责备
C.大破秦军, 走秦将桓骑                 走:赶走
D.赵使人 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秘密地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②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③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⑤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⑥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②⑤⑥
3.下列叙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他不急于攻打匈奴,而是将当地的租税都纳为军费。常飨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小心看守烽火台。这样好几年,赵国没受到什么损失。
B.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C.李牧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精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最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4.把文言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内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018-08-17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