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5 题号:1007724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两制诸公书(节选)

(宋)苏辙

今夫使天下之人因说者之异同,得以纵观博览,而辩其是非,论其可否,推其精粗,而后至于微密之际,则讲之当益深,守之当益固。《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昔者辙之始学也,得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博,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及既长,乃观百家之书,从横颠倒,可喜可愕,无所不读,泛然无所适从。盖晚而读《孟子》,而后遍观乎百家而不乱也。而世之言者曰:学者不可以读天下之杂说,不幸而见之,则小道异术将乘间而入于其中。虽扬雄尚然,曰:“吾不观非圣之书。”以为世之贤人所以自养其心者,如人之弱子幼弟,不当出而置之于纷华杂扰之地,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谓知道者,邪词入之而不能荡,诐词犯之而不能诈,爵禄不能使之骄,贫贱不能使之辱。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而孔子曰:“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降志而辱身,言中伦,行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而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夫伯夷、柳下惠,是君子之所不为,而不弃于孔子,此孟子所谓孔子集大成者也。至于孟子恶乡原之败俗,而知于陵仲子之不可常也;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知天下之诸侯其所取之为盗,而知王者之不必尽诛也;知贤者之不可召,而知召之役之为义也。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今辙山林之匹夫,其才术技艺无以大过于中人,而何敢自附于孟子?然其所以泛观天下之异说, 三代以来,兴亡治乱之际,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盖其学出于孟子而不可诬也。今年春,天子将求直言之士,而辙适来调官京师,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取其鄙野之文五十篇而荐之,俾与明诏之末。伏惟执事方今之伟人而朝之名卿也,其德业之所服,声华之所耀,孰不欲一见以效薄技于左右?夫其五 十篇之文,从中而下,则执事亦既见之矣。是以不敢复以为献,姑述其所以为学之道,而执事试观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之深 资:凭借,借助。
B.词犯之而不能诈 诐:偏颇,邪僻。
C.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 皎然:清晰分明的样子。
D.与明诏之末 俾:使,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终日莫见 吾尝终日思矣
B.而不弃孔子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知贤者不可召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舍人杨公不知不肖 以无礼于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的话,强调为学之道贵在“自得”,即广泛阅览各类学说,自己去判断是非、探究深浅,逐步抵达学问的精微之处,收获个人心得。
B.自从读了《孟子》一书后,苏辙回过头来再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就不再感到飘忽迷乱、无所适从了,因为此时的苏辙已经明晓了源于《孟子》的大道。
C.苏辙认为,扬雄所谓“吾不观非圣之书”的主张并不足取,这就像为了保护弱子幼弟而不让他们去繁华扰攘的地方,只会使人变得狭隘无知、萎靡虚弱。
D.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不便献于两制诸公,所以特意写了这封书信,深入阐述自己泛观诸家而尊崇孟子的求学历程与治学主张。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
(2)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B.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C.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D.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设于秦朝,秦汉时为三公之一,主要职责是掌管天下刑狱诉讼。
B.执事是敬称对方。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相同。
C.斗和升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斗升”比喻少量、微薄。
D.翰林是古代官名,始由唐玄宗设置,常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讲“养气与作文”的关系,以孟子、司马迁为例强调内心修养与外在阅历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B.本文是苏辙在等待吏部选用时给当时的太尉韩琦写的一封信,信中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意在向韩琦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才华。
C.苏辙通过表达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从而引出想要求见太尉的目的,由杰出人物引出杰出人物,顺理成章。
D.苏辙称颂韩琦时,并没有流露出谄媚溢美之语,而是表达了求见高人、期盼高人指点的急切心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班固《苏武传》)
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养“气”?
2021-02-04更新 | 1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                              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                                 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19-06-12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文定与吕文靖同作相,李公直而疏,吕公巧而密。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其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对曰:“李无它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父也。”吕公因谓李公:“公子柬之,才可大用也,当授以事任。”李公谦不敢当。吕公曰:“进用才能,此自夷简事,公勿预知。”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公父子不之悟也,皆喜受命。二公内既不协,李公于上前求去。上怪问其故。李奏曰:“老疾无堪夷简慢欺。”具奏所以。上召吕而质之。时燕王贵盛,尝为门生某求官,二公共议许之。既而吕公寒食在告,李公封书与之,久之忘其实。及燕王败,反谓吕独私燕邸。吕公以案牍奏上,李惭惧待罪,遂免去。其后王沂公久在外,意求复用。宋宣献为参知政事,甚善吕公,为沂公言曰:“孝先求复相,公能相容否?”吕公许诺。宣献曰:“孝先于公,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吕公笑然之。宣献曰:“公已位昭文,孝先至,于集贤处之可也。”吕公曰:“不然,吾虽少下之何害!”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上问所以,对如李公去意。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所入三千。”上惊,复召吕公面诘之。吕公请付有司治之,乃以付御史中丞范讽。推治无博文之事,王公乃请罪求去。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然昌龄误以博文告,王不审,遂奏之。上大怒,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亦皆坐此罢去。李公、王公虽以疏短去位,然天下至今以正人许之。

(摘编自苏辙《龙川别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B.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C.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D.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太宗时规定春节、冬至、寒食“三大节”可以各放七日假。
B.案牍,案:指书案; 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疏。
C.集贤,即宋集贤院。同平章事为真宰相,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
D.节钺,原指授予将帅的节符、斧钺,用以加重权力。吕公虽外放,但职权高于知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文靖担任宰相,机巧缜密。他敏锐地得知竞争对手李文定的谋划是出自于其子李柬之之手后,便利用掌管人事任用的权限,把李柬之外调,李氏父子却喜而不觉其意。
B.李文定反告文靖,却被免职。燕王替人求官,李吕二相迫于燕王的权势同意了,后来李文定在燕王败亡之时,想打倒政敌,于是告发,却被吕文靖拿实证据,惊惧服罪。
C.宋宣献竭力美言,王公复相。宋宣献凭借着自己同吕文靖一向交好,便几番向吕公进言,每次都得到了吕公的回应;王公虽成功复相,却免不了权斗,宋宣献也牵连被免。
D.李王二公虽疏短,却受称许。两人在为相时,都和吕公有争斗,离职托辞也相同;二人虽谨慎不足,但都曾经直言敢斗,即使到了作者写作此文之时,依然被百姓认可。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
(2)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
5.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为什么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结果怎么样?请简要说明。
2020-12-15更新 | 2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