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026821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食也                    胜:尽。
B.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C.然而不                       王:称王。
D.非我也,                    兵:士兵。
2.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申之孝悌之义
A.树之B.斧斤时人山林
C.其无礼于晋D.樊哙侧其盾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排比句式,为梁惠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王道"政治蓝图。
B.施行“王道”的初始,就应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与伦理道德教化同步进行。
C.孟子描绘“王道"理想后,指出统治者的错误做法,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
D.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王道",语言情感充沛,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
2022-05-17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B.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指出他与邻国诸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能使人口增多。
C.针对梁惠王的心理,经过一番谦恭礼让的蓄势以后,孟子趁势提出了“王道”主张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在孟子看来,人口增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也就是让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021-06-11更新 | 1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于《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且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类也。”唯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唯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
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的原因
B.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供给人财物
是皆穿窬类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何以异邹敌楚哉?                    于:介词,从
于《诗》而长于《春秋》          深:深刻
D.若是,孰能御之?                    其:代词,他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             穿窬:穿墙,指偷盗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B.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C.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D.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庠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B.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
C.孟子认为“王天下”,要制民之产实现养民安民,要礼乐教化淳朴民风;因此在乙文中苏轼认为研究孟子应主要关注其“仁义”思想。
D.《诗》《春秋》都属于儒家五经。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春秋笔法”,是指“于字句中于褒贬”,微言大义。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
5.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请结合甲文选择两处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2022-05-17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