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73 题号:107280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C.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D.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阕,歌曲或词的一首称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则称“下阕”。
B.平明别称平旦、昧旦。古代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平明指天刚亮时。
C.侯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封赐爵位的一种。春秋时期周王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籍是项羽的字。古人有名有字,同辈或者下属只许称尊长的名而不能称字,自称可称名或称字。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羽勇猛豪爽但也多情善感。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B.项羽极端自负自尊却不知自省自责。项王因受农夫欺骗,人马陷入大泽中,项王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归咎于天命,认为上天要自己灭亡。
C.项羽骁勇善战,身先士卒。东城溃围之战,他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斩杀一员汉将和一个都尉,叱退赤泉侯,使之避退数里,最终追杀了赤泉侯,突围成功。
D.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乌江边面临一线生机,他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选择了慨然赴死;末路遇故人,慷慨赐头,自刎而死处处都显现出英雄气质。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珍宝尽有                    之:无实义
B.旦日士卒                    飨:犒劳
C.贪于财货,好美             姬:帝王之妾
D.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2.下列特殊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刘备,天下枭雄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史记》被毛泽东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它不但在中国史学上有重要地位,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文段中的“关中”,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代。
D.文段中的“山东”,古今异义,在这里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2018-09-20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C.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相似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璧有瑕,请指示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3.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
C.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诚意。
4.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021-04-01更新 | 2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D.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
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这里的“辟”通假“避”,取“回避”之意。
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有舍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韩信认为陈豨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D.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2017-11-13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