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09377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②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

③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有司仕鲁_______
(2)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________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数建法会于蒋山
B.及言不见用
C.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D.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3.第②段画线句有三处停顿,请用“/”为其断句。
皆拔握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4.第③段表现了李仕鲁怎样的品质?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文忠,思本,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之,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读书颖敏如素习。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明年,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胡德济使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文忠曰:“兵在谋不在众。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乃使元帅徐大兴等将左军,严德等将右军,而自以中军当敌冲。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怕怕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亲为文致祭,武靖。

(节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
B.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
C.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
D.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自称用字,表谦虚;称人用名,表尊敬。
B.舍人,官名。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的亲近属官。古代封建王朝大都设有此官职。
C.应天,南京的古称,明朝前期首都,永乐时期迁都后为留都。满清建国后改名为江宁府。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忠喜爱学习,文采斐然。李文忠虽自小随父亲颠沛流离,但他读书一直都很聪慧,他师从金华的范祖干和胡翰,在诗歌写作方面文风雄奇。
B.李文忠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李文忠十九岁就率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败天完的军队,又打败了张士诚的进攻,平定了谢再兴的叛乱。
C.李文忠权衡形势,有勇有谋。李文忠援救新城时,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他果敢地判断用兵之道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多,并身先士卒,大败敌军。
D.李文忠军纪严明,体恤百姓。李文忠不杀投降官兵,严禁军队擅入民居打扰百姓,有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就将他关押起来以定民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德济使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
(2)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
2022-01-18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野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又从战龙江,克安庆,与汉人相持,八战,皆大捷,遂入江州。从徐达攻庐州,皆有功。

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太祖壮之,授花枪上千户。

复从大军克荆、澧、衡、潭,擢宝庆卫指挥佥事,迁指挥使,命镇益阳。从平章杨璟征湖南、广西未下郡县。由祁阳进围永州,与守兵战于东乡桥,生得千、万户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战南门,生得万户二人。夜四鼓,自北门八角亭先登,功最,命为左副总兵。剿平左江上思蛮。调征蜀,克龙伏隘、天门山及温汤关,予世袭指挥使,仍镇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作乱,悉捕诛首乱而抚其余众,迁都督佥事。

十四年从征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副将军沐英会师攻大理,敌悉众扼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趋上关,(郭)英帅大军趋下关,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英士卒望见,皆踊跃大呼,敌众惊扰。英遂斩关入。海亦麾山上军驰下,前后夹攻,敌悉溃走。

十七年,论功封东川,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参将从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B.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C.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D.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
B.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
C.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
D.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海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自从王总管被攻克以后就归顺了贾鲁,并且当了百户的官,跟从了后来打了败仗的贾鲁的军队。
B.在攻打靖江的时候,他在南门战斗生擒了两个万户;晚上四更时分又从北门八角亭登城破敌。
C.对于武冈等苗蛮作乱,胡海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叛乱的首领,全部捕杀了;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
D.在敌人全都据守上、下关的时候,明军的分工是:王弼攻打上关,郭英带领胡海攻打下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
(2)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
2017-04-21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

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

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

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愍。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B.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C.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D.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职位。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上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授予封赠的诰命爵位,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参与科道官的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人由侍郎升任尚书的定例。
C.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的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李墨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上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牧定罪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
(2)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
5.李默能先后两次执掌吏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1-06-01更新 | 4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