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10972871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美人援其冠缨(               )   火来上       (                )
③卒尽欢而       (               )   ④庄王而问曰(                )
2.选出加点字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     
A.日暮酒酣B.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C.使醉失礼D.王隐忍不加诛也
3.选出和“臣乃夜绝缨者”句式不同的一项(     
A.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此亡秦之续耳。
4.翻译句子。
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5.本文的主旨是(     
A.臣子当为国家出生入死B.施恩德者必有善报
C.作恶多端者必自取灭亡D.不可轻信女人谗言
11-12高二上·上海·期末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                                             鄙:边邑
B.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谢罪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
D.君之所使之             恣:听凭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触龙说赵太后》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
D.烛之武和触龙都善施攻心术。烛之武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
4.简析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老臣的出场有何异同?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023-04-04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平原君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平原君曰:赵亡即胜为虏,何为不忧?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若。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得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邯郸复存。李谈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赵宣盂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飨自含而餔之。饿人再咽而能食,宣孟问: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致,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飨,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及是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B.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C.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D.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糟糠不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和用法相同。
B.本文中“平原君既归赵”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归赵”意思和用法相同。
C.本文中“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D.本文中“尔何为饥若此?”与《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的“尔”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包围了邯郸,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谈和这些人一起战斗而死,秦军被击退撤走。邯郸得以保存。
B.李谈让平原君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于是平原君听从了他的计策。
C.晋灵公要杀宣孟时,有一个士兵拼死相救,原来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
D.这篇选文告诫我们,小善救命,大善救国,做人要行善;察纳雅言,受恩必报,做人要懂得感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2)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2023-04-06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

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虽处僻而其政中,其举,其谋和,其令不偷。亲举五羖大夫(注:指百里奚)于缧绁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恒公,故有管仲;今恒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周公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增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急张调下故使人悲耳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应侯曰:“善哉!”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急张调下/故使人悲耳/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
B.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急张调下/故使人悲耳/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
C.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急张调下/故使人悲耳/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
D.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急张调下/故使人悲耳/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举果”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果”字含义相同。
B.“致远道者托于乘”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
C.“而垂荣名者”与“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垂”字含义不同。
D.“周公摄天子位七年”与“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两句中的“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向孔子询问秦穆公国小地僻却能称霸的原因,孔子认为穆公志向远大,为政恰当,能在因犯中选拔并重用百里奚,即便称王也是可以的,何况称霸。
B.齐景公感叹当年桓公凭借八百辆兵车称霸诸侯,而如今自己兵车超过桓公却不敢长久呆在岐堤,是因为没有管仲。弦章指出君明则臣忠,有桓公才有管仲。
C.周公执政期间非常礼贤下士,曾多次携带礼物去拜见平民百姓,按时举荐贤才,亲自教导士人,假如周公傲慢而且吝啬,那么前来投奔的贤士就会少得多。
D.卫君觉得自己封赏非常大方,可贤士仍不来,有点想不通。田让认为他公私不分,奖赏不能凭功获得,处罚不能靠理避开,必然受到伤害,所以贤士不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
(2)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2022-09-04更新 | 2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