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辛弃疾(1140-1207)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779536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下列小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蒋山:即钟山。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本词核心意象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梅B.杨柳C.芳草D.桃李
2.对“探梅踏雪几何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词人再次与友人探梅踏雪难以确定日期。
B.突出“雪”和“梅”所象征的纯洁傲岸人格。
C.表明词人与友人具有一致的志向和美好追求。
D.抒发渴望与友人踏雪寻梅,共享友谊的真情。
3.下阕画线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对此加以赏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此词乃辛弃疾送别叶衡之后独自重游蒋山奉呈叶衡之作,当时恰逢春分时节。
1.词的上片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从用典与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2017-03-14更新 | 16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游西岩的纪游之作,该类诗歌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B.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C.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
D.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为了给词人吟诵《离骚》,巧用月影以代替月亮,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
2.有人说,辛弃疾的这首词“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请结合词的上下片内容试做分析。
2020-10-12更新 | 11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B.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C.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D.“新堤路”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19-02-11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