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09 题号:127919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襄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襄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第,杀襄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经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阻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阻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无礼,不败何待!”晋地,过周北门。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诱惑)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其城门        主:掌管B.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C.何之速也        移:变化D.相之久也                    与:结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缪公罢兵归                                             度我至军中,公
B.丧破我滑                                                人之力而弊之
C.虏秦三将                                             臣以神遇而不目视
D.秦、晋连兵伐郑                                      夜缒出,见秦伯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郑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太后者,高祖时妃,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谋大臣多吕后力。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鸠,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供为寿。太后乃恐,自起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问,知鸠,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乃置酒齐邸,系饮,罢,归齐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太史公曰:孝慈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嫁穑衣食滋殖。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时妃也 微:低贱,卑下
B.见上 希:希望
C.自起孝惠卮 泛:覆,翻倒
D.王陵陈平、绛侯曰 让:责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高祖微时妃何为其然
B.知皆出于此乎
C.公主乃食数城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D.其哭哀 今其志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一方面认为赵王如意非常像他,另一方面认为太子孝惠优柔寡断,想要废弃太子,而立赵王。幸好有大臣的力争,太子才得以保全。
B.留侯之子张辟疆看出吕后在儿子孝惠帝死去后却哭得并不悲戚的原因,向丞相献计解救了他们,但吕氏一族也由此掌握了朝堂政权。
C.与王陵的直言抗争不同,陈平、周勃等人,表面上顺从吕后之意,实际上是想保存实力,保全刘氏的江山社稷。
D.选文用一系列事件写出了吕后的残忍和狡诈,但司马迁并没有一味否定她,对她在治国上的成就,还是加以肯定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嫁穑衣食滋殖。
2019-11-19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与齐太师语/乐闻《音》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B.《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C.“四书五经”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D.《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小时做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的礼仪动作。长大成人后又向老子“问礼”,说明孔子后来倡导“礼治”绝非偶然。
B.孔子在鲁国局势混乱不堪之时来到齐国,希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虽然一度很受景公看重,最终却未能如愿而无功而返。
C.鲁国南宫敬叔不仅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是一位难得的仁人。
D.孔子在齐国曾专心学习《韶》乐,竟然三个月以来吃饭时,连肉味都尝不出来,这件事情很受齐国人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019-12-31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卒。因葬兰陵。

(《孟子荀卿列传》节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不所言          果:相信,采纳
B.是以所者不合          如:到
C.齐尚修列大夫之       缺:缺额
D.亡国乱君相             属:叮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受业子思门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孙子、田忌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荀卿适楚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序列著数万言   闻者彰
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B.送客湓浦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使快弹数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B.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C.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D.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书》:即《孟子》,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B.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C.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D.三代:也叫三朝,依次是夏朝、周朝和商朝。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孟子很重视“德”。
B.孟子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但他的仁政主张在那个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C.荀子,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一生之中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D.荀子憎恶诸侯不循王道而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019-08-03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