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28159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樊哙侧其盾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同“纳”,接纳
B.杀人如不能                    举:尽
C.臣死不避                       且:将要
D.此亡秦之                    续:后继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樊哙侧其盾撞/待大王来
B.招樊哙出/击沛公于坐
C.备他盗出入非常也/则斗卮酒
D.客何者/窃大王不取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按剑而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项羽的惊恐与戒备,寥寥数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披帷西向立”“瞋目”“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等神态描写,勾勒出樊哙怒目金刚的形象。
C.虽然樊哙的说辞和刘邦是一样的,但是刘邦是理直气壮地责备项羽,而樊哙侧重为自己辩解。
D.节选部分写樊哙之“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做了充分的铺垫。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挠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余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节选自《资治通鉴·显王三十六年》)

材料二: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子深,是以后子,予今亦得矣。”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B.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C.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D.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合纵,是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B.辎重,辎是指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辎重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带运行的物资。
C.“稍蚕食之”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两句中的“稍”字含义相同。
D.“故望子深”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劝说诸侯国合纵时,苏秦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对燕文公和赵肃侯阐明形势,晓以利害,最后获得了燕赵的支持。
B.苏秦游说燕赵之时,正逢秦国大破魏国,想要继续东进,于是苏秦采用激将法激怒张仪入秦,为他所用。
C.苏秦经过洛阳时,各诸侯国均派遣使者相送,气派比得上国君出行。回到家中,其家人对他恭敬如常,其嫂跪在蒲席上迎接他,并夸赞他身份高且钱财多。
D.苏秦荣归故里,以重金报答当年对他施与恩惠的人,但有一人因为当年屡次想要离开他,故放在最后报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2)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5.苏秦认为赵国应该合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6-01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B.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C.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D.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夷:夷泛指少数民族,西南夷是指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B.重:即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唐朝废郡制,武则天曾改州为郡。
D.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郎在西南诸国中势力最强大,因道路不通,夜郎自大,接受汉朝招抚和很多赏赐。
B.大夏使用的布帛、竹杖都是汉朝所产,跨越数千里路途从东南的身毒国转运而来。
C.且兰君杀死汉朝使者和官员,汉朝调动巴蜀两郡曾经攻击过南越八个校尉的犯人前去平反。
D.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对于那些造反的小国,坚决予以消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2)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
5.为什么“滇小邑,最宠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6-16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                      郤:同“隙”,隔阂,嫌怨。
③若入前为寿                            寿:敬酒献物,祝人长寿
④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                                分:区别
A.②③⑤B.①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辞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出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死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同时,苏轼还认为范增应该在鸿门宴后就及时离开。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5.第二段选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2022-04-08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