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128252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君锡字无愧,性至孝。母亡,事父良规不违左右,夜则寝于旁。凡衾稠薄厚、衣服寒温、药石精粗、饮食旨否、栉发翦爪、整冠结带,如《内则》所载者,无不亲之。及登进士第,以亲故不愿仕。良规每出,必扶掖上下,至杂立仆御中。尝从谒文彦博,彦博异其容止,问而知之,语诸子,令视以为法。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时增诸宗院讲书教授官,而逐院自备缗钱为月馈,贫者或不能以时致,宗师辄移文督取。君锡言∶“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诏悉从官给。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大河不可轻议东回,请亟罢修河司,以省邦费,宽民力。苏轼出知杭州,君锡言:“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即上疏劝哲宗亲讲学,广谱问,为躬政之渐。复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徙应天。因清明出郊,具奠谒杜衍、张异、张方平、赵概、王尧臣、蔡抗、蔡挺之茔,邀七家子孙,陪祭于侧,时人传其风义。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年七十二。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

(节选自《宋史·赵君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B.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C.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D.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则》为《礼记》的第十二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
B.班马是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均为重要史书。
C.卒,古人称士死为不禄,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和大夫死为薨,庶人则称死。
D.绍兴,地名,原名越州,宋高宗赵构逃至此地,改元绍兴,文中指赵构皇帝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君锡生性至孝,事亲细致入微。其母去世后,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甚至考中进士之后也因为父亲而没有入仕。
B.赵君锡心地仁善,关心他人疾苦。宗院增加讲书教授官,需各院自行承担相关费用,贫穷者有时不能按时交纳。他发现后上报朝廷,改由官府付费。
C.赵君锡正直耿介,敢于进言献策。他任给事中时,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尤其是对苏轼外任之事极力谏阻,言之凿凿,入情入理,最终说服了皇帝。
D.赵君锡对君忠诚,为国尽心谋划。他在朝中任职时,规劝皇帝广求治国良策;认为黄河不可以轻议定东回,并奏请撤销修河司,以节省经费、宽省民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
(2)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
5.赵君锡为什么建议让苏轼留在京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转起居郎。建国公出就傅,以震为赞读。迁中书舍人兼翊善。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②越绋:指不受私丧限制,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③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筵,古代帝王为研习儒家经籍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汉代发轫,但宋代始称经筵。
B.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等大典,都在此处举行。
C.《公羊传》,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与《左传》《夹氏传》合称春秋三传。
D.丐祠,请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震为官清廉,受到赏识。胡安国非常器重他,曾将他推荐给宋高宗。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也向皇上推荐了朱震。
B.朱震学识渊博,得到恩宠。受召见时,他的回答得到皇帝认可,授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C.朱震聪明智慧,头脑灵活。他认为造成虔州百姓偷盗成风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建议皇上由当地百姓选任官吏。
D.朱震坚持礼制,敢于直言。徽宗去世后尚未安葬,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2021-07-25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制”指军事方面的制度,在中国首见于战国时期。南宋起,“兵制”一词盛行,但“军制”、“兵制”两词并用,含义相当。
B.中国古代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长江以东的地区在右手一边,故称江右;长江以西的地区在左手一边,故称江左。
C.“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评定的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铁饭碗,而是根据年终考评,确定增减乃至取消。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寓含评价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主动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辛弃疾对议和后的南北形势有强硬的论断,在为官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2021-09-15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

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话遣使问其故,戬对:“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通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隶他州,事乃定。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意思。
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
C.户部,官署名,掌管全国的户籍财经,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
2019-11-05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