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归有光(1506-157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30297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予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 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自胜。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注]《沧浪亭》)

(2)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 也。请子记吾所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 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舍以处                 僦:租赁
B.予时小舟                 榜:摇桨,划船
C.形骸既则神不烦        适:适合
D.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罪废,无所归                            钱四万得之
B.是未知所以自胜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C.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                      钱镠乱攘窃
D.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                         而子美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郡学,郡国最高学府,监管人员为国子祭酒、司业。古代乡学称“庠”、“序”。
B.记,是我国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C.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国,既指国家,也指国都,还可指古代侯王的封地。文中“有国”指建国。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B.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C.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D.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同是一处景点,苏舜钦描绘了沧浪亭的旖旎风光,还表露出当时孤独处境中的真情实感,情景交融;归有光记述了
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且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B.苏舜钦模仿了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格调和表现方式,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C.苏舜钦把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表达自己要远离官场纷争,隐居自然、与民同乐的想法。归有光认为只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能被人钦重,并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原因。
D.归有光的文章语言朴素、简洁,能于平淡质朴中见深意。在议论部分,句式整齐而又参差,语气连贯而又曲折,用一问句“庵与亭何为者哉?”使转折处的“急弯”变得流畅起来。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莪江精舍记

归有光

吾乡严氏,居吴淞江大直浦东,世以赀雄。至都事君兄弟,用选秀入成均为弟子,而廉卿尝与余同试春官矣。余弟亨甫,为都事君婿,故余识启贞于垂髫之时。都事君伟仪观,美须髯。而启贞少已丰硕,与客应对揖让,如大人长者。见者往往称之,曰:生子何必多!如君一子,已可知严氏有后矣。

都事君谢世,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启贞之世,忽逾一纪,且冠受室矣。诸孺人者,宁邑令贞伯女也。其持身有卫共姜之操;其教子有欧阳太夫人之严。润仰承颜,是恃是怙,足以自解。而念其先人早弃,讽诵蓼莪之诗,日日以泣。游行江上,痛流水之逝而不返也。故以莪江名其精舍。客有怜其志者,求记于余,且请为解之。

余以人之情皆有所止,至于悲伤之过,人得以解之。孝哉,严子!独为其亲而悲哀,而可以人解之乎?虽然,亦有所止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以是断者,为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故曰:先王制礼,不可过也。余悯严子日诵蓼莪之诗,将复生无节乎?子其继若祖之志,思慰母氏之心,求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者,是乃所以为无穷之情也。

余昔过严氏,初见都事君,饮酒雍雍,欢燕竟日。再过之,则启贞已为主人。而余友徐直言在其家塾,止余宿,明日别去,即今之所谓精舍者。往年,严子来为其外氏陆冢宰家求祝燈之词,始识之。盖二十年间,而观于严氏三世,有足慨者;又嘉严子之志,而为之记。

【注】①成均:国子监。②蓼莪之诗:《诗经·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等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
B.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
C.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
D.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去启贞之世”的“去”与《归去来兮辞》“彭泽去家百里”的“去”意思不同。
B.慈,在文中指母亲,古人常用“家严”称自己的父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C.服,在文中指丧服、丧期,与《陈情表》中用“期”“功”表服丧属同一类用法。
D.考,古代对已故父亲的称呼,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考”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子因哀其父亲离世而“日日以泣”,并用“莪江”命名其书室,表达了对逝去父亲的真诚思念。
B.归有光在年少时就与严启贞相识,见识了他丰硕的样貌和得体的举止,对他能继承家业表示赞赏。
C.归有光受人之托,恐严子“悲伤之过”,而写下了这篇名为记室、实为劝解之文,言辞诚挚恳切。
D.本文与《项脊轩志》都展现了家族三代人的悲欢,一为亲历,一为见证,暗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4.归有光是如何劝解严子的?请简要分析。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昔过严氏,初见都事君,饮酒雍雍,欢燕竟日。(归有光《莪江精舍记》)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2023-06-28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凭学书   几:茶几
B.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C.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矣  盖:古称伞
2.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妻来     ②吾妻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3.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后六年  ②后二年 ③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4.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5.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2019-11-18更新 | 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庇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谤者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著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注】①贡: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如“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②宿留:谓存之于心。③皆省:计虑省察。④埃塔:尘埃。⑤自见:显露自己。⑥规规谫谫:浅陋拘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视世之A规规谫谫B无居士之C高情D逸兴E虽为F官G岂能F辨治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比,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明、清两代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
B.丁内艰,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又称“丁内忧”“丁母忧”。“丁”,指遭逢。
C.鲜,少,与《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意思相同。
D.顾,表转折,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洧南居士的先辈中有曾在中央或地方任职的,他也颇有文才,文章曾被督学评定为第一名,但户部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
B.洧南居士多次向太守进言利弊,又主持开采了郎山煤,疏导了九河;做清苑主簿时,当地百姓因他仁义宽容而喜爱他。
C.洧南居士收养抚恤姻亲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将家产分给别人;他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但都尊敬佩服他。
D.洧南居士喜好藏书,他听到有好的书,就用多种方法去买;他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并把他的告诫之语刻在石头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
(2)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
5.归有光从哪些方面对洧南居士做了怎样的评价?
2024-05-16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