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3090542

新城道中(其二)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典源出处《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世之士哉!’耰(you)而不辍。”《史记·孔子世家》亦载。后以此典指避世的隐士;或形容隐士的生活。
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议论起笔,表明诗人此次出行心情悠闲,“听溪声”的动作也印证了这一点。
B.诗歌第三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颈联中作者想到了几日霏霏细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情感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D.尾联诗人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既是感叹山间歧路多,也是感叹人生道路之难行。
2.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_________·送王缄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_________·送钱穆父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熙宁七年(1074)秋冬,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第二年正月,作者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本词是元祐六年(1091)春,作者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徙知瀛洲途经杭州的好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作者也将要离开杭州。③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也专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别的官妓。颦:皱眉。

1.两首词的词牌名相同,应是(     
A.临江仙B.念奴娇C.永遇乐D.桂枝香
2.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均感慨时光流逝,表现人事之变。
B.结尾都以“旅舍”为喻,抒发人生之叹。
C.都善于描摹神态,一“泪”一“笑”各具神韵。
D.均描写别后场景,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物之中。
3.两词相比,有人觉得甲词“更为伤感”,你是否赞同?请阐述你的观点。
2023-06-27更新 | 8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2.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2022-05-18更新 | 19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苏轼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醉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注】①君猷:黄州知州。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受徐君猷多方关照。此词在小序中说太守徐君猷今年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词”。②无事:苏轼曾写徐君猷“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③落帽:指宴饮。④遗爱,留下的思惠。⑤醇酎:醇厚老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将离任赴湘的徐太守的赠别词,开篇以“笑”字领起,蕴含着词人谪居黄州的自我排遣。
B.“华发萧萧”指白发稀疏枯少,“搔首”即搔头,这一动作是词人心绪烦乱的外在体现,失意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
C.“摇落霜风”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的特点,一个“霜”字突出了风之寒,“霜风”又直接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D.重阳向来是文人骚客宴游聚会、醉饮酬唱的最佳时节,词中“登高”“落帽”“紫菊茱萸”等突出了节日氛围。
2.词中寄寓了苏轼对徐君猷的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2-03-07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