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31356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计事者。顾王策安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公以为将。何曰: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以……为奇
B.丞相何:死亡
C.居一二日,何来上:拜见
D.为将,信必不留 :即使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何闻信亡,不及闻:   介词   凭借
B.非信无所计事者:       介词   
C.顾王策安决耳:          所字结构
D.吾公以为将:             介词   因为
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介了自己,自己仍不得重用,于是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的消息,来不及禀告刘邦,径直去追赶韩信。
B.萧何认为,刘邦如果只在汉中称王,就不必重用韩信,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
C.韩信因为刘邦授予他的官职太小而生去意。刘邦起初看萧何的面子,欲委任韩信为将领,萧何说,即便安排韩信做将领,他也不会留下来。刘邦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委任韩信做大将。韩信才留下来。
D.刘邦后来感叹:“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本文中刘邦对萧何的言听计从看来,刘邦战胜项羽绝非偶然。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布衣出身”这些词语中的“布衣”均为此意。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寡人,古代帝王的自称。表示帝王自称的词语还有“朕”“孤”“不谷”。秦王嬴政称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称“朕”,嬴政称帝后,“朕”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称。
D.《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列传是记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离开;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离开。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5.韩信认为汉王怎样才能一举平定三秦?
2021-12-25更新 | 1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方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卒惶急无击轲
C.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3.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021-09-03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子)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历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什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末作、奇巧:指经营奢侈玩好物品的手工业和商业。②庸,通“佣”。③束:古时以十为束。④死:消失。指耗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A作B一C则D田E垦F奸G巧H不I生J田K垦L则M粟N多O粟P多Q则R国S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区,小的、微不足道的,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B.重,指重视,与《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重”字意思相同。
C.终岁,指一整年,与《琵琶行》中“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终岁”意思相同。
D.本事,文中指根本大事,与现代汉语中的“真本事”的“本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励精图治,积聚财富,他认为国家下达的政令多顾及百姓的心意,那么国家出台的政令容易在民间推行。
B.管仲认为人民生活得是富裕还是贫穷,关乎国家的治理状况,善于管理国家的君主,一定会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C.从前的明君,虽在国家的法度、号令等方面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正确看待粮食生产,所以最终在人口、兵力、国土等方面获得优势。
D.管仲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粮食生产不足,就会导致人民贫困,甚至抛弃家园外逃他处,除非有禁律明确制止,否则国家最终难以稳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2)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认为应如何实现“仓廪实”和“衣食足”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8-04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