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5 题号:131951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月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B.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C.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D.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古书中的“笏”一般即手版。
B.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任分宁主簿的时候,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老练果决。
B.周敦颐执法公正,敢于据理力争。面对执法严苛的王辽,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其醒悟改判。
C.周敦颐勤于政事,做事不惮劳苦。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周敦颐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
D.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所著《太极图》探索天理根源和万物始终,《通书》则阐发太极内涵,义理博大精深,学说上承孔孟,下启学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2)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5.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荏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寻除A知抚州B年未三十C莅事D精确E老于F州县者G所不及
2.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指在朝廷上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与人们常说的“殿试”相同。
B.素,指一向、向来,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词义不相同。
C.致仕,指官员正常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D.请祠,因祠禄官主管祭祀,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后来廷试因秦埙的对策是秦桧的言辞而拔为第一。
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不想缔结盟约,因此被宣谕使弹劾;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5.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汉弼,字正甫,上虞人。生开岁而孤,母谢氏抚而教之。嘉定九年举进士,授吉州教授。召试馆职,改秘书省正字,改著作佐郎兼史馆校勘,权考功员外郎。出知温州。寻擢太常少卿,以左司谏召,擢侍御史兼侍讲,以户部侍郎致仕

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又论制阃当复其旧,戎司当各还其所,边郡守当用武臣。又公赏罚以励人心,广规抚以用人才。为考功员外,所陈皆切于时务。及为言官,帝奖谕曰:以卿纯实不欺,故此亲擢,宜悉心以告。”

汉弼以台纲久驰,疏三事,曰:定规抚,正体统,远谋虑。首论给事中钱相巧于迎合,睥睨政地,直学士院吴愈不称其职,罢去之。又劾中书舍人濮斗南、左正言叶贲,疏留中不出。贲,松阳人,为时相史嵩之腹心。有使贲互按者,明日贲有他命,而汉弼由是去国。嵩之久擅国柄,帝益患苦之,既复以左司谏召。奏疏论立圣心、正君道、谨事机、伸士气、收人才五事,帝嘉其言,并付行之。

及为侍御史,密奏曰:自古未有一日无宰相之朝,今虚相位已三月,尚可狐疑而不断乎?帝览纳,遂决。乃命范钟、杜范并相,百官举笏相庆,汉弼之力为多。又累章言金渊、郑起之徒,皆畴昔托身私门,为之腹心,盘据要路。至论马光祖夺情,总赋淮东,乃嵩之预为引例之地,乞勒令追服终丧,以补名教

帝尝属汉弼以进人才,退而条具以奏,皆时望所归重。汉弼以受知特异,而奸邪未尽屏汰,论议未能坚定为虑,遂感末疾,居亡何,遂卒,谥曰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B.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C.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D.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致”与《劝学》“而致千里”的“致”字含义不同。
B.“互按”意思是互相抑制,“按”与《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的“按”含义不同。
C.“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夺”与《寡人之于国也》“勿夺其时”的“夺”字含义相同。
D.“名教”意思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名”与《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名”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汉弼谈论赏罚公平以激励人心,推广法规以任用人才。担任考功员外郎时,所陈述的都非常符合当时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B.刘汉弼因为朝廷纲纪长时间松懈,分条陈述了三件事:给事中钱相傲视朝廷,直学士院吴愈不称职,中书舍人濮斗南、左正言叶贲不守法度。
C.朝廷空着相位已有三月,刘汉弼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一天无宰相的朝代,不能犹豫不决,皇上采纳他的意见,任命范钟、杜范两人一起担任宰相。
D.刘汉弼因为受人知遇不同一般,但是因奸诈邪恶的事或人没有全部除去,思想认识不能坚定而忧虑,最后感染四肢的疾患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言官,帝奖谕曰:“以卿纯实不欺,故此亲擢,宜悉心以告。”
(2)又累章言金渊、郑起之徒,皆畴昔托身私门,为之腹心,盘据要路。
2023-01-16更新 | 1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漫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大义于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一十八)

文本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考A官B王C应D麟E奏F曰G是H卷I古J谊K若L龟M鉴N忠O肝P如Q铁R石S臣T敢U为V得W人X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科考中选,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举”意思不相同。
B.寝,指搁置,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意思不相同。
C.信,指伸张,与《琵琶行并序》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相同。
D.殚,指尽、竭尽,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殚”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小时候在学宫里看到供奉的有欧阳修等人的像,因为他们谥号都叫“忠”,所以非常仰慕他们。
B.文天祥被押到潮阳,元人让他叩拜弘范,他拒绝了。但弘范并不生气,因非常敬重他的仁义,故以宾客之礼待他。
C.文天祥不仅仪表堂堂,才华也非常出众,皇帝亲自选为第一。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人,王积翁积极推荐了他。
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因为他能忠于国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
(2)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
5.两个文本都对文天祥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请分别概括它们的观点。
2023-04-11更新 | 2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