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344239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①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呈现仲春之景,花儿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一点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B.“枝上柳绵”随风远去,愈来愈少,但“芳草”青绿,又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C.下阕前三句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D.这首词将情感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是苏轼婉约词作中最为出众的作品之一。
2.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词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②由肱:一作曲肱,屈曲手臂。③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④层霄:弥漫的云气。⑤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⑥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刻画出了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自身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2018-05-19更新 | 7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州海市

【宋】苏轼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注】①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知登州,到官五日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潮阳太守:即韩愈,唐宪宗时,韩愈曾被贬潮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末并非海市出现的时节,诗人即将离开登州,不想抱憾,而向神明祈祷。
B.前四句写眼前所见的海市,以绮丽的诗句描绘了光怪陆离的海上仙境。
C.岁寒水冷但是却得遇海市,与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都表达了惊喜之情。
D.年末出现了重楼翠阜的海市,罕见得令百岁老人都为之惊异。
2.韩愈被贬后写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运用韩愈典故的理解。
2023-07-15更新 | 5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018-03-28更新 | 4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