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2 题号:135070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①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②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天下   行:游历,行走
B.其居家所与   游:游览
C.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不其大   志:立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燕、赵间豪俊交游   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   乐盘游则思三驱为度
C.今观文章   若是,孰能御之
D.于水见黄河大且深   思国安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4.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部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的一组是(     
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③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④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⑤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⑥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写出好文章,仅凭学力是不够的,人的精神气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孟子与司马迁的文章中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气”。
B.苏辙不满足于读诸子百家的书,认为它们不足以激发志气,他在本文中回顾了自己过秦汉故都及游赏山川、瞻仰宫阙的经历。
C.苏辙在京城得见当时很有声望的欧阳修,并与其弟子及欧阳公身边的贤臣交往,提升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D.苏辙夸赞韩太尉才略冠世,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谒的愿望,并坦言自己入京师求取斗升之禄的艰辛,希望得以聆听太尉的教诲。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3)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语段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C.韩、魏塞秦之                                        冲:交通要道。
D.习于                                               虞:欺诈。
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B.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C.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D.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3.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三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让秦国趁虚而入,并吞了六国。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2022-06-18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完成题目。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西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本文作者苏辙,字________,与其父________、其兄________,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变化倏忽(            )   (2)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
(3)而风何(           ) (4)将何而非快?(            )
3.下列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是哪一项 (             
A.江出西陵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使其中不自得D.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       
A.鼎铛玉石,金块珠砾B.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D.辇来于秦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2)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019-10-16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巢谷,字元修。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囊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子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子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子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蜀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毂,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囊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B.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囊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C.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囊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D.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囊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B.畜,储备,与《齐桓晋文之事》“俯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意义不同。
C.厌,厌倦,与苏海《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意义不同。
D.善,好,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择善而从之”中的“善”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爱好武艺,游历到西部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
B.作者和兄长获罪被贬,士大夫及亲友都忌讳同他们交往,只有巢谷要去探访他们。
C.虽然巢谷有很多钱,作者正当穷困,但作者依然筹钱送他到海南去拜见兄长。
D.赵襄子被困晋阳,除了高恭,其他大臣都不守君臣之礼,故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巢谷的形象特点。
2023-09-15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